第6章 指尖上的乾坤
关灯
小
中
大
一种极其细腻、紧实的触感,带着一种干燥而坚硬的质感,就像抚摸一块上好的香灰。
“这片,釉面有‘蟹爪纹’,开片自然,釉色粉青,肥厚如堆脂。
断口胎土色如香灰,是为宋代官窑之特征。
”一段清晰的结论在林岳心中形成。
他没有丝毫犹豫,将这片瓷器单独拿了出来,轻轻地放在了方几的左手边。
这是第一堆。
他的手再次探入托盘。
这一次,他拿起了一片更小的,带着青花的碎片。
他依旧闭着眼,用拇指的指肚在上面轻轻按压、旋转。
触感完全不同。
这块青花的釉面下,能感觉到明显凹凸不平的斑点,仿佛颜料凝聚后微微下沉。
——“元青花,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
其色浓艳,深入胎骨,常有‘铁锈斑’,手抚有凹凸之感。
画风雄浑,笔触豪放。
” 就是这种感觉!林岳心中一动。
他甚至能通过指尖,感受到那画师落笔时,一气呵成的磅礴气势。
他将这片元青花,放在了宋代官窑瓷片的旁边。
接着,是第三片。
他刚一上手,眉头就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这片瓷器入手的感觉,太“滑”了。
那种滑,不是古瓷历经岁月摩挲形成的温润感,而是一种带着“贼光”的、浮于表面的油滑。
它的釉面很亮,甚至有些刺眼,缺乏老物件那种内敛的光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伪古瓷,或以强酸浸泡,去其新光,或以兽皮打磨,强做包浆,然终失其神。
新烧之器,火气重,光外露,触之有涩感,或过分油滑,皆为败笔。
” 林岳将瓷片凑到鼻尖,轻轻嗅了嗅。
一股极其微弱,但绝对错不了的怪味,钻入他的鼻孔。
那是一种混合了泥土和某种有机物腐败后的味道。
“这片,釉色不对,火气太重,是现代电窑烧的。
”林岳在心里冷笑,“这做旧的手法,是在牛粪里埋了半年,想做出土的土沁效果,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剩下这股子臭味了。
” 他将这片现代仿品,毫不客气地扔到了方几的另一头,离那两片真品远远的。
这是第二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房间里安静得可怕,只有林岳翻动、敲击、摩挲瓷片的细微声音。
他时而闭目用指尖感受,时而睁眼在光下观察釉色,时而将两片瓷器轻轻碰击,听其声音,时而又凑到鼻尖闻其气味。
他的动作不快,但每一下都充满了韵律感和确定性,仿佛不是在鉴别一堆碎片,而是在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
坐在太师椅上的孟广义,一开始还保持着那副撇着茶沫的悠闲姿态。
但渐渐的,他的动作慢了下来。
当林岳准确地将一片清末仿的“寄托款”青花和一片民国仿的柴窑天青瓷片归为一类时,他端着茶杯的手,停在了半空中。
他的眼神,从最开始的审视,慢慢变为了惊讶,最后,那双鹰隼般的眼睛里,透出了一股难以掩饰的欣赏,甚至是一丝狂喜。
梁胖子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他脸上的肌肉都有些僵硬了,张着嘴,半天都合不拢。
他见过眼力好的,但没见过好到这个地步的!这小子……这小子他妈的是不是长了一双如来佛眼? 终于,托盘里的瓷片越来越少。
林岳将最后一片有着明显窑裂痕迹,并且粘着其他碎片的“窑粘”品,放进了第四堆。
至此,方几上,清清楚楚地分出了四堆瓷片。
一堆,是最左边的,数量不多,只有十几片,但每一片都泛着温润的宝光。
那是真正的古代名窑珍品,从宋代官窑,到元代青花,再到明代成化的斗彩,应有尽有。
第二堆,是现代的拙劣仿品,火气十足,造型僵硬,被林岳嫌弃地
“这片,釉面有‘蟹爪纹’,开片自然,釉色粉青,肥厚如堆脂。
断口胎土色如香灰,是为宋代官窑之特征。
”一段清晰的结论在林岳心中形成。
他没有丝毫犹豫,将这片瓷器单独拿了出来,轻轻地放在了方几的左手边。
这是第一堆。
他的手再次探入托盘。
这一次,他拿起了一片更小的,带着青花的碎片。
他依旧闭着眼,用拇指的指肚在上面轻轻按压、旋转。
触感完全不同。
这块青花的釉面下,能感觉到明显凹凸不平的斑点,仿佛颜料凝聚后微微下沉。
——“元青花,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
其色浓艳,深入胎骨,常有‘铁锈斑’,手抚有凹凸之感。
画风雄浑,笔触豪放。
” 就是这种感觉!林岳心中一动。
他甚至能通过指尖,感受到那画师落笔时,一气呵成的磅礴气势。
他将这片元青花,放在了宋代官窑瓷片的旁边。
接着,是第三片。
他刚一上手,眉头就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这片瓷器入手的感觉,太“滑”了。
那种滑,不是古瓷历经岁月摩挲形成的温润感,而是一种带着“贼光”的、浮于表面的油滑。
它的釉面很亮,甚至有些刺眼,缺乏老物件那种内敛的光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伪古瓷,或以强酸浸泡,去其新光,或以兽皮打磨,强做包浆,然终失其神。
新烧之器,火气重,光外露,触之有涩感,或过分油滑,皆为败笔。
” 林岳将瓷片凑到鼻尖,轻轻嗅了嗅。
一股极其微弱,但绝对错不了的怪味,钻入他的鼻孔。
那是一种混合了泥土和某种有机物腐败后的味道。
“这片,釉色不对,火气太重,是现代电窑烧的。
”林岳在心里冷笑,“这做旧的手法,是在牛粪里埋了半年,想做出土的土沁效果,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剩下这股子臭味了。
” 他将这片现代仿品,毫不客气地扔到了方几的另一头,离那两片真品远远的。
这是第二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房间里安静得可怕,只有林岳翻动、敲击、摩挲瓷片的细微声音。
他时而闭目用指尖感受,时而睁眼在光下观察釉色,时而将两片瓷器轻轻碰击,听其声音,时而又凑到鼻尖闻其气味。
他的动作不快,但每一下都充满了韵律感和确定性,仿佛不是在鉴别一堆碎片,而是在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
坐在太师椅上的孟广义,一开始还保持着那副撇着茶沫的悠闲姿态。
但渐渐的,他的动作慢了下来。
当林岳准确地将一片清末仿的“寄托款”青花和一片民国仿的柴窑天青瓷片归为一类时,他端着茶杯的手,停在了半空中。
他的眼神,从最开始的审视,慢慢变为了惊讶,最后,那双鹰隼般的眼睛里,透出了一股难以掩饰的欣赏,甚至是一丝狂喜。
梁胖子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他脸上的肌肉都有些僵硬了,张着嘴,半天都合不拢。
他见过眼力好的,但没见过好到这个地步的!这小子……这小子他妈的是不是长了一双如来佛眼? 终于,托盘里的瓷片越来越少。
林岳将最后一片有着明显窑裂痕迹,并且粘着其他碎片的“窑粘”品,放进了第四堆。
至此,方几上,清清楚楚地分出了四堆瓷片。
一堆,是最左边的,数量不多,只有十几片,但每一片都泛着温润的宝光。
那是真正的古代名窑珍品,从宋代官窑,到元代青花,再到明代成化的斗彩,应有尽有。
第二堆,是现代的拙劣仿品,火气十足,造型僵硬,被林岳嫌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