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兰台对

关灯
身形清瘦、面容带着忧思与刚毅的中年男子,正凭栏望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池水。

    正是三闾大夫,屈原。

     听到脚步声,屈原缓缓转身,目光如电,扫过三人,最后定格在居中的姬延身上。

    他没有行礼,也没有寒暄,直接开口,声音清越而带着一丝沉郁:“阁下便是那位能解‘兰皋之叹’的姬先生?”(兰皋之叹,化用屈原诗句,指代其诗作中的忧思) 姬延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不敢言解,唯感同身受。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子之悲,非一己之悲,乃楚国之悲,天下之悲。

    ” 此言一出,屈原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姬延不仅读懂了他的诗,更点出了他困境的本质——非关个人荣辱,而在国事糜烂,忠奸不分。

     “先生既知吾悲,何以教我?”屈原语气依旧平淡,但微微前倾的身体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因坚持抗秦、反对子兰而被疏远,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内心之苦闷,常人难解。

     姬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屈子以为,当今楚国,最大的危机何在?” 屈原毫不犹豫:“在内,不在外!令尹子兰,窃居高位,蔽塞贤路,勾结虎狼之秦,割地以求苟安,此乃饮鸩止渴!长此以往,楚之宗庙社稷,危如累卵!” “然则,屈子可知,秦之野心,绝非区区数城所能满足?”姬延步步紧逼,“张仪此刻就在郢都,屈子以为,他所图为何?仅仅是巩固秦楚之‘盟好’吗?非也!他所图者,乃是彻底瓦解楚国的抵抗之心,为秦国下一步鲸吞楚地,扫清障碍!今日割房陵、上庸,明日便可索黔中、巫郡!待楚人脊梁尽断,兵甲锈蚀,便是秦国铁骑南下,郢都倾覆之时!” 他语气激昂,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在屈原心上。

    “合纵之议,非为周室,乃为天下!更是为了给楚国,争取一线生机!唯有联合山东诸国,共抗强秦,楚方能凭借江汉之险,百万之众,与秦周旋,保社稷不坠,甚至……重现庄王问鼎之伟业!” “纵约长……”屈原低声重复着这个词,眼中燃起一丝久违的光彩,但随即又被现实的阴霾笼罩,“然则,如今朝堂,子兰一手遮天,大王又……唉,纵有良策,如之奈何?” “这便是寡人今夜前来见屈子的原因!”姬延终于亮明身份,他挺直身躯,虽衣着朴素,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