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苏夏的足迹

关灯
SSA分配给顾临的临时实验室,与其说是房间,不如说是一个由高强度合金和惰性聚合物构建的精密囚笼。

    空气被严格过滤,恒定的低温是为了保护那些敏感的探测设备,却也让他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凝结成短暂的白雾,转瞬被循环系统吞噬。

    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如同冰冷的复眼,记录着他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

    他必须小心,像在雷区行走,既要利用这里的资源探寻真相,又不能暴露自己真正的软肋——躺在医院里正与诡异晶化共生的女儿。

     雷烈的“净化”指令如同幽灵,在指挥中心的每一次广播、每一次会议中隐隐回荡。

    顾临知道,一旦顾心的特殊情况被发现,等待她的绝不会是救治,而是被列为“高度危险异常体”,甚至可能成为“净化”协议下的第一个牺牲品。

    这个认知像一根毒刺,深深扎在他的心头,时刻提醒他保持警惕。

     夜深人静,只有仪器运行发出的极低频率嗡鸣陪伴着他。

    确认了监控系统进入周期性数据缓冲(这是他利用一个小漏洞观察到的短暂间隙),顾临启动了耗费巨大心力才搭建起来的多层加密信道。

    这并非SSA的标准配置,而是他利用旧日人脉和自身在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些“私藏”技术,勉强构建起来的一条脆弱防线。

    信道的一端连接着他的个人终端,另一端,则指向那个白天惊鸿一瞥、却让他魂牵梦萦的加密文件—— 《希格斯场涨落与宏观量子共振假说》,作者:苏夏。

     输入由他和苏夏名字、纪念日以及她最爱的那个数学常数衍生出的、独一无二的解密密钥时,他的指尖微微颤抖。

    进度条在屏幕上缓慢爬行,每一秒都像是在与无形的审查者赛跑。

     终于,加密锁解除。

     苏夏那熟悉的、娟秀中带着不容置疑逻辑力量的字迹,以全息投影的形式,缓缓铺陈在他的工作台上空。

    仿佛跨越了生死的界限,妻子的智慧与思想,再次与他对话。

     他彻夜未眠,瞳孔中倒映着流动的数学符号、抽象的场论模型和苏夏手绘的复杂示意图。

    越是深入,他内心的震撼就越是无以复加,如同目睹一场无声的海啸,将他过去数十年建立起的科学认知冲击得摇摇欲坠。

     苏夏的理论,构建在一个极其大胆的假设之上:宇宙的底层,那被视为万物质量之源的“希格斯场”,并非一片死寂的“焦油海”,而是充满了极其微小却无处不在的量子涨落,如同永恒的、沸腾的基底能量之海。

    这些涨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随机的噪音。

    但她提出,当满足特定条件时——例如高度有序的“意识”的聚焦、特定的能量几何结构(比如她设计的谐振器),或是宇宙尺度上的巨大扰动——这些涨落可以被“共振”放大,形成一种超越光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