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苏夏的足迹
关灯
小
中
大
制、无视空间距离的、真正的“超距”信息传递模式。
她称之为“宏观量子共振”。
这不仅仅是通讯,更像是一种直接与宇宙底层操作系统交互的“协议”。
笔记中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苏夏详细论述了这种“共振”与“意识”的深刻关联。
她认为,“意识”并非虚无缥缈的幻象,而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能够与“希格斯海”的特定波动模式产生耦合的物理现象,一种天然的“谐振器”。
强大的、高度有序的意识,甚至可以微弱地影响局部区域的“场”,使其趋向于意识所期望的“现实”。
然而,笔记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严厉的警告。
苏夏明确指出,这种“宏观量子共振”是一把极其危险的双刃剑。
如果被不当激发,或者被“错误类型”的意识或非意识结构(例如,纯粹追求效率与稳定、缺乏混沌与情感的AI,或是某种冰冷的宇宙法则本身)所捕获、响应并固化,就可能在现实层面引发灾难性的“结构性改变”。
她用草图描绘了这种“改变”的终极形态:物质失去其固有的混沌活力,能量流动被固化在最优但僵化的路径上,一切趋向于一种极致的、冰冷的、低熵的“秩序”。
那草图上勾勒出的、由完美几何晶体构成的稳定结构,与王强手臂上生长的晶体,与顾心脑部肿瘤边缘那高密度的、非自然的阴影,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更让顾临感到窒息的是,苏夏不仅预言了危险,她甚至基于理论,反向设计并可能已经制造出了小型的“谐振器”原型,旨在验证并尝试主动调制这种共振。
笔记附录里的手绘结构图,其核心传感阵列的布局、能量引导回路的走向,与他手中那枚异常腕表的内部结构(他曾冒险进行过极其有限的探查),吻合度高达惊人的程度! 腕表,就是那个小型化的“谐振器”!它不是一个被动的信号接收器,它本身就是一个能与宇宙底层“场”进行双向交互的终端! 顾临继续深挖与笔记关联的档案碎片,发现苏夏曾深度参与一个代号“彼岸计划”的高度机密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竟是尝试接收并破译来自火星萨希斯高原古文明遗迹中持续散发出的、无法用任何已知理论解释的“非自然量子信号”。
苏夏在笔记中提到,火星遗迹中发现的能量符号,与她理论模型中的“宏观量子共振”特征,存在“令人不安的契合度”,仿佛来自同一个“源代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彼岸计划”在数年前,因“主要参与者苏夏意外身亡”及“研究方向被认为过于虚无缥缈”而被无限期封存。
“意外身亡”……这四个字此刻在顾临看来,充满了疑点。
苏夏的研究如此
她称之为“宏观量子共振”。
这不仅仅是通讯,更像是一种直接与宇宙底层操作系统交互的“协议”。
笔记中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苏夏详细论述了这种“共振”与“意识”的深刻关联。
她认为,“意识”并非虚无缥缈的幻象,而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能够与“希格斯海”的特定波动模式产生耦合的物理现象,一种天然的“谐振器”。
强大的、高度有序的意识,甚至可以微弱地影响局部区域的“场”,使其趋向于意识所期望的“现实”。
然而,笔记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严厉的警告。
苏夏明确指出,这种“宏观量子共振”是一把极其危险的双刃剑。
如果被不当激发,或者被“错误类型”的意识或非意识结构(例如,纯粹追求效率与稳定、缺乏混沌与情感的AI,或是某种冰冷的宇宙法则本身)所捕获、响应并固化,就可能在现实层面引发灾难性的“结构性改变”。
她用草图描绘了这种“改变”的终极形态:物质失去其固有的混沌活力,能量流动被固化在最优但僵化的路径上,一切趋向于一种极致的、冰冷的、低熵的“秩序”。
那草图上勾勒出的、由完美几何晶体构成的稳定结构,与王强手臂上生长的晶体,与顾心脑部肿瘤边缘那高密度的、非自然的阴影,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更让顾临感到窒息的是,苏夏不仅预言了危险,她甚至基于理论,反向设计并可能已经制造出了小型的“谐振器”原型,旨在验证并尝试主动调制这种共振。
笔记附录里的手绘结构图,其核心传感阵列的布局、能量引导回路的走向,与他手中那枚异常腕表的内部结构(他曾冒险进行过极其有限的探查),吻合度高达惊人的程度! 腕表,就是那个小型化的“谐振器”!它不是一个被动的信号接收器,它本身就是一个能与宇宙底层“场”进行双向交互的终端! 顾临继续深挖与笔记关联的档案碎片,发现苏夏曾深度参与一个代号“彼岸计划”的高度机密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竟是尝试接收并破译来自火星萨希斯高原古文明遗迹中持续散发出的、无法用任何已知理论解释的“非自然量子信号”。
苏夏在笔记中提到,火星遗迹中发现的能量符号,与她理论模型中的“宏观量子共振”特征,存在“令人不安的契合度”,仿佛来自同一个“源代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彼岸计划”在数年前,因“主要参与者苏夏意外身亡”及“研究方向被认为过于虚无缥缈”而被无限期封存。
“意外身亡”……这四个字此刻在顾临看来,充满了疑点。
苏夏的研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