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比试

关灯
郯县城东,文试场。

     肃杀之气弥漫。

    巨大的金榜在数万士子焦灼的目光下缓缓垂落。

    张昭手持朱笔,立于高台,声音沉稳,字字千钧,唱出名录。

    中者狂喜叩首,落者黯然神伤。

     “……文试榜首——”张昭的声音陡然拔高,压过一切嘈杂,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最终定格,“——琅琊,诸葛瑾!” 人群哗然如沸! “诸葛瑾?何许人也?” “琅琊诸葛?未曾闻名……” “竟能力压颍川陈氏、汝南袁氏子弟?州牧与张公……何其独断?” 只见人群中,一青年文士应声而起,约二十七八年纪,面容清癯,神色沉静温润,无半分得色。

    一身半旧青布袍,在无数或羡或妒或疑的目光中,从容步出,至台前,对着刘备与张昭方向,深深一揖到底,声音清朗平和:“草民诸葛瑾,拜谢州牧大人、张公拔擢。

    ” 郯县城西,演武场。

     鼓角声歇,欢呼如沸,几欲掀翻校场周遭的旌旗。

    烟尘弥漫处,唯见一人拄戟而立,玄衣劲装,身形如标枪钉入大地——太史慈。

     周遭横七竖八,皆是败者。

    最后一名兖州巨汉,手中开山重斧脱手飞出十数步外,其人则被太史慈戟尾如毒龙摆尾般扫中腰肋,伏于尘土,再难起身。

    手戟银亮的锋刃斜指地面,滴血未沾,映着正午烈阳,寒芒刺目。

     “武试终擂——太史慈将军!今日一十七战,尽败群豪,无人可撄其锋!”唱名军吏声嘶力竭,近乎咆哮。

    声浪再起,数万道目光灼灼,尽汇于这尊玄甲战神之上。

     高台之上,刘备抚掌而笑,眼中激赏之色毫不掩饰。

    侧旁张昭、糜竺等文臣亦颔首,面上有松快之意。

    这旷日持久的“招贤台·武试”,终在太史子义无可辩驳的强横武力下,尘埃落定。

    其名,当随此擂,震动天下。

     然,就在这鼎沸人声将达顶点之际,一道清越之声如裂帛,穿透喧嚣,清晰入耳: “且慢。

    常山赵云,赵子龙,斗胆请战太史将军!” 场中骤然一寂。

    无数目光循声急转。

    只见场边,一人牵白马而立,白袍银甲,身姿挺拔如崖上青松,面容英朗,目光澄澈却锐利如电,正平静望向场中玄衣身影。

    正是常山赵子龙!他自幽州公孙瓒败亡之后,一路南下,闻郯县招贤,英杰云集,一观虚实,亦存了以武会友、一试深浅之心。

     高台上,刘备眼中精芒暴涨!子龙他怎么来了,听说公孙瓒易京自焚后,不少白马义从随公孙瓒就义,没想到子龙竟来投奔!他按捺心潮,声如洪钟:“子龙将军远来辛苦!此擂以武论贤,将军既有此意,自当登台!” 太史慈眸中战意亦如烈焰升腾。

    连胜十七场,虽未尽全力,亦感高处寂寥。

    此白袍小将步履沉凝,气机圆融,绝非庸手!他戟尖微抬,遥指赵云:“赵将军,请!” “请!” 话音未落,两道身影已如离弦之箭,轰然撞在一处! 银戟裂风,龙胆惊鸿!太史慈戟势大开大阖,刚猛暴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