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时间的囚徒
关灯
小
中
大
那一丝来自月球背面的暴烈波动,如同冰水浇头,瞬间熄灭了林渊因汲取月华而产生的微弱欣喜。
危机感取代了短暂的满足,让他清晰地意识到,这片寂静的世界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潜藏着未知的、可能充满敌意的存在。
他几乎是本能地收敛了自身所有的意识活动,如同受惊的动物缩回巢穴,将感知降低到最低限度,仅维持着与脚下那缕微弱月华能量的连接。
那清冽的能量持续不断地、缓慢地渗入他的意识核心,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涸的土地,阻止着他向虚无滑落。
这过程无关乎意志,更像是一种被动的滋养,是这片月壤对他这个“异物”的某种默认和接纳。
时间,在这种极致的静默和警惕中,再次失去了刻度。
没有日出日落,没有钟表滴答,只有脚下地球缓慢的自转带来的光影变幻,以及内心深处那份因绝对孤独而逐渐滋生的焦躁。
他悬浮在静海之上,如同一颗被遗忘的尘埃,观测着这颗卫星永恒的死寂。
地球在黑色的天幕上规律地盈缺,蓝色和白色的纹路缓慢旋转,美得惊心动魄,也遥远得令人绝望。
一天?一个月?一年? 林渊开始试图标记时间。
他利用地球的相位变化,利用恒星在固定背景下的微小位移,利用自己那属于工程师的、对规律和数据的偏执,艰难地构建着一个时间坐标系。
他“数”着地球每一次完整的相位循环,将其定义为一个“月”。
他观察着熟悉的星座在月球地平线上方缓慢巡行,估算着“日”的流逝。
起初,这像是一个救命稻草,一个维系他与理性世界连接的游戏。
他全神贯注,如同进行一项精密的轨道计算,用无形的意念在虚空中刻画着时间的刻痕。
但很快,这个游戏就显露出它残酷的本质。
十个循环。
五十个循环。
一百个循环…… 数字在累积,而周围的一切,除了地球和星辰的位置,没有任何改变。
依旧是那片灰白的土壤,那些凝固的环形山,那面纹丝不动的旗帜,以及那深不见底、吞没一切声音的寂静。
他的时间标记,非但没有带来秩序感,反而像是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的意识,提醒着他这场囚禁的漫长与无望。
他开始出现“幻觉”。
不是视觉上的扭曲,而是记忆的泛滥和错乱。
前世生活的片段,不受控制地涌现,清晰得如同正在发生。
他“闻”到了实验室里咖啡和焊锡混合的独特气味,“听”到了键盘敲击和同事讨论方案的嘈杂声音,“感觉”到苏婉的手轻轻放在他额头,测试他是否因为连续加班而发烧。
那些温暖的、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与眼前这片冰冷、苍白的现实形成了尖锐到残忍的对比。
更可怕的是,他开始遗忘。
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记忆率先变得模糊,像是被水浸过的字迹。
大学时代某个选修课老师的名字,某次团队建设活动的具体地点,甚至是他自己设计过的某个零部件参数……这些构成“林渊”这个个体的细微碎片,正悄
危机感取代了短暂的满足,让他清晰地意识到,这片寂静的世界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潜藏着未知的、可能充满敌意的存在。
他几乎是本能地收敛了自身所有的意识活动,如同受惊的动物缩回巢穴,将感知降低到最低限度,仅维持着与脚下那缕微弱月华能量的连接。
那清冽的能量持续不断地、缓慢地渗入他的意识核心,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涸的土地,阻止着他向虚无滑落。
这过程无关乎意志,更像是一种被动的滋养,是这片月壤对他这个“异物”的某种默认和接纳。
时间,在这种极致的静默和警惕中,再次失去了刻度。
没有日出日落,没有钟表滴答,只有脚下地球缓慢的自转带来的光影变幻,以及内心深处那份因绝对孤独而逐渐滋生的焦躁。
他悬浮在静海之上,如同一颗被遗忘的尘埃,观测着这颗卫星永恒的死寂。
地球在黑色的天幕上规律地盈缺,蓝色和白色的纹路缓慢旋转,美得惊心动魄,也遥远得令人绝望。
一天?一个月?一年? 林渊开始试图标记时间。
他利用地球的相位变化,利用恒星在固定背景下的微小位移,利用自己那属于工程师的、对规律和数据的偏执,艰难地构建着一个时间坐标系。
他“数”着地球每一次完整的相位循环,将其定义为一个“月”。
他观察着熟悉的星座在月球地平线上方缓慢巡行,估算着“日”的流逝。
起初,这像是一个救命稻草,一个维系他与理性世界连接的游戏。
他全神贯注,如同进行一项精密的轨道计算,用无形的意念在虚空中刻画着时间的刻痕。
但很快,这个游戏就显露出它残酷的本质。
十个循环。
五十个循环。
一百个循环…… 数字在累积,而周围的一切,除了地球和星辰的位置,没有任何改变。
依旧是那片灰白的土壤,那些凝固的环形山,那面纹丝不动的旗帜,以及那深不见底、吞没一切声音的寂静。
他的时间标记,非但没有带来秩序感,反而像是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的意识,提醒着他这场囚禁的漫长与无望。
他开始出现“幻觉”。
不是视觉上的扭曲,而是记忆的泛滥和错乱。
前世生活的片段,不受控制地涌现,清晰得如同正在发生。
他“闻”到了实验室里咖啡和焊锡混合的独特气味,“听”到了键盘敲击和同事讨论方案的嘈杂声音,“感觉”到苏婉的手轻轻放在他额头,测试他是否因为连续加班而发烧。
那些温暖的、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与眼前这片冰冷、苍白的现实形成了尖锐到残忍的对比。
更可怕的是,他开始遗忘。
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记忆率先变得模糊,像是被水浸过的字迹。
大学时代某个选修课老师的名字,某次团队建设活动的具体地点,甚至是他自己设计过的某个零部件参数……这些构成“林渊”这个个体的细微碎片,正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