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构建稳定形态

关灯
理,降低其活性,同时融入自身一丝稳固的意志印记,使其成为一种既能牢固粘合月尘,又能响应他意识操控的“灵能砂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结构蓝图”的设计。

    他不能随意堆砌,必须设计出一个在月球低重力、高真空、能量场复杂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自身形态稳定,并且能与地下能量脉络产生良性互动的能量回路结构。

    他借鉴了记忆中“月枢”建筑的某些流线型特征,以及地球上最稳固的穹顶结构和空间桁架原理,在意识中反复推演、优化。

     失败是常态。

     第一次尝试,能量调配比例失衡,“灵能砂浆”过于活跃,在结构尚未成型时就自行溃散,引发小范围能量紊乱。

     第二次尝试,月尘微粒筛选不纯,杂质在结构内部形成应力弱点,刚刚构筑出一个粗糙的立方体框架,就在自身微重力下扭曲、崩塌。

     第三次,第四次……结构要么无法稳定成型,要么成型后无法与能量脉络建立有效连接,变成死物,要么维持片刻就因内部能量冲突而解体。

     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精神力的损耗和材料的浪费。

    但他没有气馁,每一次失败后,他都仔细分析原因,调整方案。

    他将工程学中的迭代设计思维运用到了这场超凡的构筑中。

     时间在无数次的尝试中流逝。

    那来自地球的脉冲依旧在持续,仿佛不知疲倦。

    林渊对此充耳不闻,全部心神都沉浸在眼前的“建造”中。

     终于,在不知第几十次尝试时,他调整了能量回路的频率,使其与静海区域一条次要能量支脉的固有频率达成了精妙的谐振;他优化了结构设计,采用了一种多面体嵌套的蜂窝状构型,极大提升了稳定性;他更精准地控制了“灵能砂浆”的活性和意志印记的强度。

     当最后一丝能量回路闭合,最后一个结构节点固化—— 嗡! 一声低沉悦耳的震鸣,仿佛来自结构本身。

    一个拳头大小、通体散发着柔和银白色光芒、结构精巧如同艺术品的十二面体,稳稳地悬浮在了林渊面前的虚空中! 它不再是不稳定的能量幻影,而是由无数细小的月尘微粒,被惰化的月华能量完美粘合、固化而成的实体!它表面流淌着细微的能量光晕,与脚下大地深处的能量脉络隐隐呼应,自行汲取着微弱的月华维持自身存在。

    林渊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这个小小的十二面体之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