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北来的风
关灯
小
中
大
朱允炆捏着盐场送来的奏报,指腹碾过泛黄的纸页,将边角压出一道深深的折痕——那纸页上的墨迹,像在诉说着旧势力崩塌的声响。
奏报里写得明白,新晒出的雪花盐正顺着运河往南淌,白花花的盐粒裹着粗布,一路把苏州府的盐商们急得团团转。
这群前阵子还抱团抵制“大明盐业公司”的老家伙,如今联名递了折子,字里行间全是卑微的恳求,想求着分一杯羹。
他看着那满纸“愿听殿下调度”的字样,嘴角勾出一抹淡笑。
这群人,前阵子还像炸毛的野狗,仗着祖辈传下的盐引横行江南,如今没了私盐的利路,倒成了被抽了脊梁的家犬,连姿态都放得低到尘埃里。
指尖一松,奏报“啪”地落在案上,窗外的日光恰好漫过纸页顶端“盐业公司”的鎏金印章,印文在光里跳着刺目的芒,晃得人眼晕——那是新政碾过旧规的锋芒,也是他为大明铺就的第一道新路。
这场经济仗打得不算难,可朱允炆心里比谁都清楚,盐场这点风波不过是开胃小菜。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目光不自觉飘向北方,北平城的轮廓仿佛在眼前浮现。
真正能咬人的狼,还在那座守着北疆的城里。
雪花盐断的何止是盐商的财路?北平那位四叔,靠着私盐补贴边军的日子,怕是早就不好过了。
格物书院的偏厅里,三张长桌拼在一起,铺着幅丈许宽的《大明疆域草图》。
宣纸被浆糊粘得平整,墨线勾勒的山川河流间,还留着几处未干的墨迹,是先生们昨夜校对到深夜的痕迹。
几位鬓角斑白的老儒围着图纸,手里的象牙尺子在“居庸关”的位置戳来戳去,争论声像初春的雨,细密却执着。
“殿下!这八达岭的隘口,按实测里程该再往东挪半寸!” 负责地理的周先生扶了扶鼻梁上的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股不依不饶的较真,“先前的旧图差了三里地,要是真到了战时,这三里地能误了多少军情!”他说着,尺子重重敲在图纸上,震得旁边砚台里的墨汁都晃了晃。
朱允炆俯身过去,指尖顺着图上的墨线滑过,炭笔在指间转了个圈,留下 一道浅灰的弧。
“周先生说得对,北疆的关隘半分都错不得。
”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四叔在北平守着,咱们把图绘准了,既能帮他防着蒙古人的游骑,也能让京营的援军找对路——这图纸,可不是纸上谈兵的玩意儿。
” 话刚落,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像鼓点砸在青石板上。
王钺撩着衣摆闯进来,脸色比平时白了三分,额角还沾着汗,一进门就凑到朱允炆耳边,声音压得极低:“殿下,北平燕王府的人到了!说是送岁贡和问安表章,还……还指名要见您。
” 朱允炆手里的炭笔猛地顿住,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像一颗骤然沉底的黑石子,把“居庸关”三个字晕得模糊。
他盯着那团墨渍,心里轻轻叹了口气——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晒盐法断了多少藩王的私盐利路,朱棣不可能不知道;营造司新造的火器上个月刚运到京营,炮管上的铁腥味还没散,北平那边的细作怕是早把消息递回去了。
这位四叔,向来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主,当年跟着皇祖父打蒙古,连刀架在脖子上都没皱过眉,如今派使者来,哪会只为了一句“问安”? “知道了。
” 他把炭笔搁在砚台上,抬手抚平图纸上的褶皱,指尖划过“北平”两个字时,微微顿了顿。
语气听不出波澜,只有凑近了才能察觉,他声音里藏着一丝冷,“让使者去营造司正堂等着,我跟先生们把这处隘口定完就过去。
” 周先生等人对视一眼,都识趣地没多问。
太孙近来的动作一桩比一桩大:办格物书院、改盐业制度、造新式火器,哪一件不是在动旧势力的根基? 北平那位王爷的反应,本就是早晚的事。
几位老儒低下头,重新拿起象牙尺,只是手上的动作,比刚才更轻了些。
营造司正堂的门一推开,就飘来股松烟墨混着桐油的味道,还夹着一丝淡淡的铁腥——那是新铸火器上的气息。
跟皇宫大殿里熏的龙涎香不同,这里的味道里带着股“实在”的硬气,像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浑身都是劲。
墙上挂着的《漕运水利图》画得密密麻麻,红笔标注的水闸位置旁,贴着张朱允炆写的小楷批注,字迹清隽却有力,写着“春汛时需加派人手,防淤堵”;屋角的木架上,摆着尊半人高的水车模型,小木片做的叶片还能随风转,轴心里涂的新油泛着浅黄,阳光一照,像撒了层碎金;最打眼的是桌案旁的琉璃摆件——不是宫里常见的青绿色,而是透着点淡紫的透明料,阳光照进去,能看见里面细碎的冰裂纹,像把冬日的霜花封在了里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丘福站在堂中,眼神跟扫院子似的掠过大
奏报里写得明白,新晒出的雪花盐正顺着运河往南淌,白花花的盐粒裹着粗布,一路把苏州府的盐商们急得团团转。
这群前阵子还抱团抵制“大明盐业公司”的老家伙,如今联名递了折子,字里行间全是卑微的恳求,想求着分一杯羹。
他看着那满纸“愿听殿下调度”的字样,嘴角勾出一抹淡笑。
这群人,前阵子还像炸毛的野狗,仗着祖辈传下的盐引横行江南,如今没了私盐的利路,倒成了被抽了脊梁的家犬,连姿态都放得低到尘埃里。
指尖一松,奏报“啪”地落在案上,窗外的日光恰好漫过纸页顶端“盐业公司”的鎏金印章,印文在光里跳着刺目的芒,晃得人眼晕——那是新政碾过旧规的锋芒,也是他为大明铺就的第一道新路。
这场经济仗打得不算难,可朱允炆心里比谁都清楚,盐场这点风波不过是开胃小菜。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目光不自觉飘向北方,北平城的轮廓仿佛在眼前浮现。
真正能咬人的狼,还在那座守着北疆的城里。
雪花盐断的何止是盐商的财路?北平那位四叔,靠着私盐补贴边军的日子,怕是早就不好过了。
格物书院的偏厅里,三张长桌拼在一起,铺着幅丈许宽的《大明疆域草图》。
宣纸被浆糊粘得平整,墨线勾勒的山川河流间,还留着几处未干的墨迹,是先生们昨夜校对到深夜的痕迹。
几位鬓角斑白的老儒围着图纸,手里的象牙尺子在“居庸关”的位置戳来戳去,争论声像初春的雨,细密却执着。
“殿下!这八达岭的隘口,按实测里程该再往东挪半寸!” 负责地理的周先生扶了扶鼻梁上的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股不依不饶的较真,“先前的旧图差了三里地,要是真到了战时,这三里地能误了多少军情!”他说着,尺子重重敲在图纸上,震得旁边砚台里的墨汁都晃了晃。
朱允炆俯身过去,指尖顺着图上的墨线滑过,炭笔在指间转了个圈,留下 一道浅灰的弧。
“周先生说得对,北疆的关隘半分都错不得。
”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四叔在北平守着,咱们把图绘准了,既能帮他防着蒙古人的游骑,也能让京营的援军找对路——这图纸,可不是纸上谈兵的玩意儿。
” 话刚落,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像鼓点砸在青石板上。
王钺撩着衣摆闯进来,脸色比平时白了三分,额角还沾着汗,一进门就凑到朱允炆耳边,声音压得极低:“殿下,北平燕王府的人到了!说是送岁贡和问安表章,还……还指名要见您。
” 朱允炆手里的炭笔猛地顿住,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像一颗骤然沉底的黑石子,把“居庸关”三个字晕得模糊。
他盯着那团墨渍,心里轻轻叹了口气——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晒盐法断了多少藩王的私盐利路,朱棣不可能不知道;营造司新造的火器上个月刚运到京营,炮管上的铁腥味还没散,北平那边的细作怕是早把消息递回去了。
这位四叔,向来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主,当年跟着皇祖父打蒙古,连刀架在脖子上都没皱过眉,如今派使者来,哪会只为了一句“问安”? “知道了。
” 他把炭笔搁在砚台上,抬手抚平图纸上的褶皱,指尖划过“北平”两个字时,微微顿了顿。
语气听不出波澜,只有凑近了才能察觉,他声音里藏着一丝冷,“让使者去营造司正堂等着,我跟先生们把这处隘口定完就过去。
” 周先生等人对视一眼,都识趣地没多问。
太孙近来的动作一桩比一桩大:办格物书院、改盐业制度、造新式火器,哪一件不是在动旧势力的根基? 北平那位王爷的反应,本就是早晚的事。
几位老儒低下头,重新拿起象牙尺,只是手上的动作,比刚才更轻了些。
营造司正堂的门一推开,就飘来股松烟墨混着桐油的味道,还夹着一丝淡淡的铁腥——那是新铸火器上的气息。
跟皇宫大殿里熏的龙涎香不同,这里的味道里带着股“实在”的硬气,像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浑身都是劲。
墙上挂着的《漕运水利图》画得密密麻麻,红笔标注的水闸位置旁,贴着张朱允炆写的小楷批注,字迹清隽却有力,写着“春汛时需加派人手,防淤堵”;屋角的木架上,摆着尊半人高的水车模型,小木片做的叶片还能随风转,轴心里涂的新油泛着浅黄,阳光一照,像撒了层碎金;最打眼的是桌案旁的琉璃摆件——不是宫里常见的青绿色,而是透着点淡紫的透明料,阳光照进去,能看见里面细碎的冰裂纹,像把冬日的霜花封在了里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丘福站在堂中,眼神跟扫院子似的掠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