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北平落日
关灯
小
中
大
北平,需要多久?”
朱高炽愣了愣,老实回答:“最多……最多一日。
” “既然如此,朕为何围而不攻?为何还让你进来见朕?”朱允炆站起身,走到帐壁前——那里也挂着一幅疆域图,和他在中军帐看的一样。
他指着北疆的位置,道:“你看这里——漠南的北元残部,每年冬天都会来寇边,抢百姓的粮食和牛羊;辽东的女真部落,最近也不安分,开始抢咱们的马市;还有西域,商路断了好几年,太祖当年想通西域的心愿,到现在还没实现。
”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朱高炽:“你父王久镇北疆,熟悉虏情,会用兵,是个难得的将才。
让他困在北平,要么战死,要么身败名裂,这是浪费,也是大明的损失。
” 朱高炽的眼睛越睁越大。
他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没明白。
“陛下的意思是……” “朕可以免他的死罪,也可以保留他身边的部分亲卫。
”朱允炆的声音沉了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燕王的爵位,必须削除——他犯了错,就得受罚。
” “朕要在北疆设两个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漠南;安东都护府,管辽东。
”他顿了顿,看着朱高炽的眼睛,一字一句道,“若你父王愿意,朕就封他为‘征北大将军’,总领这两个都护府的军事和民政,专门负责对付北元、女真,打通西域商路。
他要的战场,朕给;他要的功业,朕许。
但从今往后,他的刀,要对准外面的敌人,不是自家的江山。
” 朱高炽彻底呆住了。
他以为等待燕藩的是杀戮,是囚禁,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不杀,不囚,反而委以重任。
这简直像做梦一样,让他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张着嘴,眼里的泪又涌了上来,这次却是喜极而泣。
“陛……陛下……”他哽咽着,想说谢谢,却怎么也说不完整。
“你回去告诉四叔。
”朱允炆的语气又冷了几分,“同意,就自缚出城,朕在营门前等他。
不同意,明日此时,北平城破,玉石俱焚——朕给过他机会,是他自己不珍惜。
” 朱高炽猛地磕了三个头,额头磕在砖上,发出响亮的声音。
他捧着锦盒,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出了帐,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他要赶紧把这个消息,带回北平城,带给父王。
燕王府书房的烛火,亮了一整夜。
朱高炽把朱允炆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朱棣,连一个字都没漏。
朱棣坐在椅子上,没说话,只是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酒。
酒是烈酒,烧得他喉咙疼,却压不住心里的翻江倒海。
愤怒吗?有。
他是太祖四子,曾手握重兵,如今却要被削去爵位,去那苦寒的北疆,这是羞辱。
屈辱吗?有。
要自缚出城,向自己的侄儿屈膝,这是他这辈子从未受过的辱。
震惊吗?更有。
他没想到朱允炆会这么做——不杀他,反而给了他兵权,给了他战场。
这一手,比杀了他还狠,让他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若他拒绝,就是不顾大明边疆,不顾燕藩上下,成了真正的逆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姚广孝站在一旁,看着朱棣一杯杯喝酒,轻声道:“王爷,陛下这是给了您一条路——一条既能保全燕藩,又能建功立业的路。
北疆苦寒,却也是施展抱负的地方。
” 朱棣放下酒杯,酒液洒在衣襟上,他却没在意。
他走到窗边,天已经蒙蒙亮了,城外的营火还没灭,和天边的鱼肚白混在一起,像一道模糊的线。
他想起二十年前,太祖派他去北疆。
那时候他才二十岁,骑着马,带着亲卫,在草原上追着元寇打,何等意气风发。
那时候的他,眼里只有边疆的安稳,只有大明的疆域。
什么时候开始,他变成了现在这样?被权力迷了眼,被野心蒙了心,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
“允炆……我的好侄儿……”朱棣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无尽的复杂,“你真是……好大的气魄,好狠的阳谋啊。
” 这是羞辱,也是救赎。
是流放,也是新生。
他转过身,看着朱高炽,又看了看姚广孝,缓缓道:“备一身素服。
明日清晨,开城门。
” …… 第二天,朝阳从东边的山坳里爬出来,把北平的城墙染成了金色。
“吱呀——” 厚重的北平城门,缓缓向内打开。
没有鼓乐,没有呐喊,只有城门轴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战场上,显得格外清晰。
朱棣走在最前面。
他没穿盔甲,只穿了一身月白素服,头发用一根素色的布带束着,双手被白绫反绑在身后。
他的背挺得很直,却没了往日的威严,只剩下一种平静的坦然。
身后跟着燕藩的将领,还有两百多名愿意跟着他去北疆的亲卫。
他们都没带兵刃,垂着头,一步步跟着朱棣,走出了城门。
朝廷军的士兵列着队,站在道路两旁,手里的长枪指着天,没人说话,没人喧哗,只有目光落在朱棣身上,有好奇,有敬畏,也有几分复杂。
朱棣一步步往前走,走到朝廷军大营的门前,停下脚步。
他抬起头,望着营门内那面飘扬的明黄色龙旗,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跪了下去。
“罪臣朱棣……”他的声音干涩,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战场,“谢陛下不杀之恩……愿领……征北大将军之职……” 风停了,鸟不叫了,连远处的马蹄声都没了。
所有人都看着跪在地上的朱棣,看着这位曾经叱咤北疆的燕王,此刻屈膝在朝廷军大营前。
朝阳越升越高,金色的光洒在他身上,也洒在北平城的城墙上,洒在朝廷军的营地上。
这一刻,持续了数月的“靖难之役”,以一种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方式,彻底落下了帷幕。
北平的落日已经过去,新的朝阳,正照着大明的北疆,照着一条属于朱棣的,全新的路。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大明基建录
” “既然如此,朕为何围而不攻?为何还让你进来见朕?”朱允炆站起身,走到帐壁前——那里也挂着一幅疆域图,和他在中军帐看的一样。
他指着北疆的位置,道:“你看这里——漠南的北元残部,每年冬天都会来寇边,抢百姓的粮食和牛羊;辽东的女真部落,最近也不安分,开始抢咱们的马市;还有西域,商路断了好几年,太祖当年想通西域的心愿,到现在还没实现。
”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朱高炽:“你父王久镇北疆,熟悉虏情,会用兵,是个难得的将才。
让他困在北平,要么战死,要么身败名裂,这是浪费,也是大明的损失。
” 朱高炽的眼睛越睁越大。
他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没明白。
“陛下的意思是……” “朕可以免他的死罪,也可以保留他身边的部分亲卫。
”朱允炆的声音沉了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燕王的爵位,必须削除——他犯了错,就得受罚。
” “朕要在北疆设两个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漠南;安东都护府,管辽东。
”他顿了顿,看着朱高炽的眼睛,一字一句道,“若你父王愿意,朕就封他为‘征北大将军’,总领这两个都护府的军事和民政,专门负责对付北元、女真,打通西域商路。
他要的战场,朕给;他要的功业,朕许。
但从今往后,他的刀,要对准外面的敌人,不是自家的江山。
” 朱高炽彻底呆住了。
他以为等待燕藩的是杀戮,是囚禁,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不杀,不囚,反而委以重任。
这简直像做梦一样,让他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张着嘴,眼里的泪又涌了上来,这次却是喜极而泣。
“陛……陛下……”他哽咽着,想说谢谢,却怎么也说不完整。
“你回去告诉四叔。
”朱允炆的语气又冷了几分,“同意,就自缚出城,朕在营门前等他。
不同意,明日此时,北平城破,玉石俱焚——朕给过他机会,是他自己不珍惜。
” 朱高炽猛地磕了三个头,额头磕在砖上,发出响亮的声音。
他捧着锦盒,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出了帐,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他要赶紧把这个消息,带回北平城,带给父王。
燕王府书房的烛火,亮了一整夜。
朱高炽把朱允炆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朱棣,连一个字都没漏。
朱棣坐在椅子上,没说话,只是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酒。
酒是烈酒,烧得他喉咙疼,却压不住心里的翻江倒海。
愤怒吗?有。
他是太祖四子,曾手握重兵,如今却要被削去爵位,去那苦寒的北疆,这是羞辱。
屈辱吗?有。
要自缚出城,向自己的侄儿屈膝,这是他这辈子从未受过的辱。
震惊吗?更有。
他没想到朱允炆会这么做——不杀他,反而给了他兵权,给了他战场。
这一手,比杀了他还狠,让他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若他拒绝,就是不顾大明边疆,不顾燕藩上下,成了真正的逆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姚广孝站在一旁,看着朱棣一杯杯喝酒,轻声道:“王爷,陛下这是给了您一条路——一条既能保全燕藩,又能建功立业的路。
北疆苦寒,却也是施展抱负的地方。
” 朱棣放下酒杯,酒液洒在衣襟上,他却没在意。
他走到窗边,天已经蒙蒙亮了,城外的营火还没灭,和天边的鱼肚白混在一起,像一道模糊的线。
他想起二十年前,太祖派他去北疆。
那时候他才二十岁,骑着马,带着亲卫,在草原上追着元寇打,何等意气风发。
那时候的他,眼里只有边疆的安稳,只有大明的疆域。
什么时候开始,他变成了现在这样?被权力迷了眼,被野心蒙了心,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
“允炆……我的好侄儿……”朱棣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无尽的复杂,“你真是……好大的气魄,好狠的阳谋啊。
” 这是羞辱,也是救赎。
是流放,也是新生。
他转过身,看着朱高炽,又看了看姚广孝,缓缓道:“备一身素服。
明日清晨,开城门。
” …… 第二天,朝阳从东边的山坳里爬出来,把北平的城墙染成了金色。
“吱呀——” 厚重的北平城门,缓缓向内打开。
没有鼓乐,没有呐喊,只有城门轴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战场上,显得格外清晰。
朱棣走在最前面。
他没穿盔甲,只穿了一身月白素服,头发用一根素色的布带束着,双手被白绫反绑在身后。
他的背挺得很直,却没了往日的威严,只剩下一种平静的坦然。
身后跟着燕藩的将领,还有两百多名愿意跟着他去北疆的亲卫。
他们都没带兵刃,垂着头,一步步跟着朱棣,走出了城门。
朝廷军的士兵列着队,站在道路两旁,手里的长枪指着天,没人说话,没人喧哗,只有目光落在朱棣身上,有好奇,有敬畏,也有几分复杂。
朱棣一步步往前走,走到朝廷军大营的门前,停下脚步。
他抬起头,望着营门内那面飘扬的明黄色龙旗,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跪了下去。
“罪臣朱棣……”他的声音干涩,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战场,“谢陛下不杀之恩……愿领……征北大将军之职……” 风停了,鸟不叫了,连远处的马蹄声都没了。
所有人都看着跪在地上的朱棣,看着这位曾经叱咤北疆的燕王,此刻屈膝在朝廷军大营前。
朝阳越升越高,金色的光洒在他身上,也洒在北平城的城墙上,洒在朝廷军的营地上。
这一刻,持续了数月的“靖难之役”,以一种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方式,彻底落下了帷幕。
北平的落日已经过去,新的朝阳,正照着大明的北疆,照着一条属于朱棣的,全新的路。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大明基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