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臣服与新生
关灯
小
中
大
留北平”时,他手指顿了顿,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身后的侍卫长低声问:“王爷,要不要……” “不必。
”朱棣把旨意折好,放进怀里,雪落在他的发梢,瞬间就化了,“这是允炆能给的最好条件了。
至少,咱还能去北边杀鞑子,总比在南京当笼中鸟强。
” 三日后,北平北门的积雪被扫开一条道。
朱棣穿着新发的征北大将军袍,腰间佩着太祖皇帝赐的七星剑,却没戴头盔——他想再看看北平的城。
世子朱高炽扶着车门,脸色苍白,咳嗽了好几声,才勉强说:“父王,到了大宁卫,记得给孩儿写信。
” “嗯。
”朱棣拍了拍他的手,没多说什么。
他怕多说一句,就忍不住把这孩子也带走——可他不能。
身后的八千旧部排着队,甲胄上的雪还没化,像披了层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骑兵的马蹄踏在冻雪上,脆响传得老远,混着车轮碾冰的吱呀声,在空旷的雪原上拖出一道歪歪扭扭的墨痕——那是甲士们的影子在白雪里投下的印记,一半浸着离乡的凉,一半燃着赴险的烈。
城门口站着个穿灰僧袍的人,是姚广孝。
他手里捻着串佛珠,转得飞快,佛号念得又轻又低,可眼底却没什么慈悲——半年前,他还在燕王府的密室里,给朱棣画“清君侧”的行军图;如今,他只能站在这里,看着昔日主君像个囚徒似的离开。
朱棣经过他身边时,脚步顿了顿,却没回头,只说了句:“大师,北平的佛,还得您来护。
” 姚广孝的佛珠猛地停了,指尖泛白,低声应道:“王爷放心,贫僧会护着。
”直到队伍走得没影了,他才抬起头,望着北边的天空,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笑——谁也没看见,他袖口里藏着张纸条,上面写着“大宁卫可联兀良哈部”。
与此同时,燕王府的偏院正闹得厉害。
朱高煦把密旨摔在地上,茶碗“哐当”一声碎了,滚烫的茶水溅在他的靴子上,他却像没感觉似的,攥着拳头吼:“京中历练?武学苑进修?这分明是把我当人质!” 旁边的管家吓得跪在地上,哆嗦着说:“二公子,王爷临走前说了,让您……忍一时。
” “忍?”朱高煦弯腰捡起密旨,指节捏得发白,纸上的字都被他揉皱了,“我朱高煦的刀,是用来杀鞑子的,不是用来在南京看脸色的!”可他想起父亲临走前的眼神——那眼神里有嘱托,有无奈,还有一丝他看不懂的期待。
他深吸一口气,把密旨往怀里一塞,咬牙道:“行,我去南京。
但告诉陛下,别把我当软柿子捏,不然……”他没说完,只拔出腰间的刀,对着院中的老槐树砍了下去,树皮裂开一道深痕,像道流血的伤口。
腊月的南京,奉天殿里烛火通明。
鎏金柱上的龙纹在火光下泛着冷光,百官的朝服下摆垂在金砖地上,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这是靖难之役后的第一次大朝会,空气中除了劫后余生的松弛,还藏着些不易察觉的紧张——谁都想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接下来要拿谁开刀。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百官,声音不高,却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里:“诸卿,燕逆之乱已平,可天下的病,还没好。
” 他顿了顿,看着户部左侍郎张敬之——这位张大人年近六十,靠熬资历爬到侍郎的位置,去年江南水灾,他上报的赈灾粮款少了三成,却把责任推给下面的州官。
“张大人,”朱允炆突然开口,“去年江南赈灾,你说苏州府拖延粮款,可有证据?” 张敬之吓得一哆嗦,连忙躬身:“臣……臣有文书为证。
” “文书?”朱允炆冷笑一声,让太监把一叠账本递下去,“这是苏州府呈上来的交割记录,粮款三天内就运到了灾区。
倒是你,把朝廷拨的十万石粮食,挪了三万石给你老家的宗族,这事怎么说?” 张敬之的脸瞬间白了,“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嘴里喊着“臣罪该万死”。
百官们都屏住了呼吸,没人敢说话——他们没想到,皇帝连这种陈年旧账都查得这么清楚。
“不止张大人。
”朱允炆的声音
身后的侍卫长低声问:“王爷,要不要……” “不必。
”朱棣把旨意折好,放进怀里,雪落在他的发梢,瞬间就化了,“这是允炆能给的最好条件了。
至少,咱还能去北边杀鞑子,总比在南京当笼中鸟强。
” 三日后,北平北门的积雪被扫开一条道。
朱棣穿着新发的征北大将军袍,腰间佩着太祖皇帝赐的七星剑,却没戴头盔——他想再看看北平的城。
世子朱高炽扶着车门,脸色苍白,咳嗽了好几声,才勉强说:“父王,到了大宁卫,记得给孩儿写信。
” “嗯。
”朱棣拍了拍他的手,没多说什么。
他怕多说一句,就忍不住把这孩子也带走——可他不能。
身后的八千旧部排着队,甲胄上的雪还没化,像披了层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骑兵的马蹄踏在冻雪上,脆响传得老远,混着车轮碾冰的吱呀声,在空旷的雪原上拖出一道歪歪扭扭的墨痕——那是甲士们的影子在白雪里投下的印记,一半浸着离乡的凉,一半燃着赴险的烈。
城门口站着个穿灰僧袍的人,是姚广孝。
他手里捻着串佛珠,转得飞快,佛号念得又轻又低,可眼底却没什么慈悲——半年前,他还在燕王府的密室里,给朱棣画“清君侧”的行军图;如今,他只能站在这里,看着昔日主君像个囚徒似的离开。
朱棣经过他身边时,脚步顿了顿,却没回头,只说了句:“大师,北平的佛,还得您来护。
” 姚广孝的佛珠猛地停了,指尖泛白,低声应道:“王爷放心,贫僧会护着。
”直到队伍走得没影了,他才抬起头,望着北边的天空,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笑——谁也没看见,他袖口里藏着张纸条,上面写着“大宁卫可联兀良哈部”。
与此同时,燕王府的偏院正闹得厉害。
朱高煦把密旨摔在地上,茶碗“哐当”一声碎了,滚烫的茶水溅在他的靴子上,他却像没感觉似的,攥着拳头吼:“京中历练?武学苑进修?这分明是把我当人质!” 旁边的管家吓得跪在地上,哆嗦着说:“二公子,王爷临走前说了,让您……忍一时。
” “忍?”朱高煦弯腰捡起密旨,指节捏得发白,纸上的字都被他揉皱了,“我朱高煦的刀,是用来杀鞑子的,不是用来在南京看脸色的!”可他想起父亲临走前的眼神——那眼神里有嘱托,有无奈,还有一丝他看不懂的期待。
他深吸一口气,把密旨往怀里一塞,咬牙道:“行,我去南京。
但告诉陛下,别把我当软柿子捏,不然……”他没说完,只拔出腰间的刀,对着院中的老槐树砍了下去,树皮裂开一道深痕,像道流血的伤口。
腊月的南京,奉天殿里烛火通明。
鎏金柱上的龙纹在火光下泛着冷光,百官的朝服下摆垂在金砖地上,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这是靖难之役后的第一次大朝会,空气中除了劫后余生的松弛,还藏着些不易察觉的紧张——谁都想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接下来要拿谁开刀。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百官,声音不高,却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里:“诸卿,燕逆之乱已平,可天下的病,还没好。
” 他顿了顿,看着户部左侍郎张敬之——这位张大人年近六十,靠熬资历爬到侍郎的位置,去年江南水灾,他上报的赈灾粮款少了三成,却把责任推给下面的州官。
“张大人,”朱允炆突然开口,“去年江南赈灾,你说苏州府拖延粮款,可有证据?” 张敬之吓得一哆嗦,连忙躬身:“臣……臣有文书为证。
” “文书?”朱允炆冷笑一声,让太监把一叠账本递下去,“这是苏州府呈上来的交割记录,粮款三天内就运到了灾区。
倒是你,把朝廷拨的十万石粮食,挪了三万石给你老家的宗族,这事怎么说?” 张敬之的脸瞬间白了,“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嘴里喊着“臣罪该万死”。
百官们都屏住了呼吸,没人敢说话——他们没想到,皇帝连这种陈年旧账都查得这么清楚。
“不止张大人。
”朱允炆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