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臣服与新生

关灯
又响起来,这次带着斩钉截铁的决绝,“天下吏治,积弊太深!有人靠空谈道德混日子,有人靠拉关系升官,还有人把朝廷的俸禄当自家的钱袋!长此以往,大明的根基迟早会烂!”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所以,朕决意推行《考成法》!从今日起,百官的考绩,只看实绩,不看资历!” 这话像道惊雷,炸得百官议论纷纷。

    朱允炆没让他们多吵,很快就念出了《考成法》的条款:“户部,每年赋税征收完成率要达九成五,超额一成者,知府升按察使;不足八成者,罚俸半年,再不足,革职!工部,水利工程要按期完工,延期一月者,主事降一级;若偷工减料,直接交大理寺问罪!还有吏部,每月要查一次地方官的实绩,敢包庇者,同罪!” 他的目光落在兵部主事李默身上——这位三十岁的年轻官员,去年在山东治水,带着百姓挖了二十里水渠,却因为没给上司送礼,连个嘉奖都没拿到。

     “李主事,”朱允炆说,“你去年治水有功,按《考成法》,升你为山东按察副使,即日赴任。

    ” 李默愣了愣,随即激动地跪下来,声音都有些发颤:“臣……臣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了。

    靠资历混日子的官员,比如张敬之,头垂得更低了,额头抵在金砖上,不敢抬头;而那些实干的年轻官员,眼里都燃起了光,悄悄挺直了腰板。

    他们终于明白,这位年轻的皇帝,不仅要稳住江山,还要把这浑浊的官场,彻底清一清。

     退朝后,朱允炆没回后宫,而是去了乾清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太监们早就把一张巨大的白纸铺在书桌上,炭笔放在旁边,砚台里的墨还冒着热气。

     他脱下龙袍,只穿件素色的常服,拿起炭笔,在纸上画了个表格,左边写“改革领域”,右边写“具体措施”。

     “税收。

    ”他在左边写下两个字,右边跟着画了道横线,“废人头税,行摊丁入亩——按土地多少收税,这样百姓才肯种地。

    ” 他想起前世学的历史,明朝后期的农民起义,很多都是因为人头税太重,百姓交不起才反的。

    他不想重蹈覆辙。

     “教育。

    ”又写了两个字,右边写,“州县设蒙学,免费教识字,三年内要让五成孩童能读书。

    ” 他记得北平的百姓,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官府的文书来了,只能让识字的人念——这样很容易被贪官欺负。

    只有让百姓识字,才能让他们知道朝廷的政策,才能监督官员。

     “科技。

    ”这两个字写得格外重,右边写,“格物书院要造新火器,比神机营的火铳射程远一倍;还要改进水车,让江南的稻田能多收两成粮。

    ” 他前世是学工程的,知道科技的重要性——只有武器比别人强,粮食比别人多,大明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的雪还在下,落在窗棂上,像在轻轻敲门。

    朱允炆看着纸上的字,嘴角露出一丝笑。

     靖难之役只是第一步,他清理了燕藩这个旧障碍,现在,他要亲手画出一个他理想中的大明——一个没有贪官、没有战乱、百姓能吃饱饭、能读书的大明。

     “建文二年,该是个新开始了。

    ”他低声说,把炭笔放在桌上。

    纸上的蓝图还没画完,还有税收、法律、军事,很多很多事要做。

     但他不着急,他有时间,有决心,还有那些愿意跟着他干的官员。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紫禁城的屋顶都盖成了白色。

    新的雪,盖过了旧的痕迹;新的时代,也该跟着来了。

     朱允炆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冷风吹进来,带着雪的气息。

    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比如残元的威胁,比如旧官僚的阻挠,但他不怕——他是从现代来的人,他知道未来的方向,也知道该怎么去走。

     “大明,会越来越好的。

    ” 他轻声说,目光望向北方,像是在看北平的雪,又像是在看更远的大宁卫,看那片等待他去开拓的土地。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大明基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