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宪约的曙光
关灯
小
中
大
身墨色的锦袍,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子,里面装着朱允炆拟的《皇明宪约》纲要。
他走进暖阁时,脚步很轻,连靴子上的雪都没敢带进屋,只在门口跺了跺,才躬身行礼:“陛下,东西都带来了。
” 朱允炆点点头,让他把盒子放在御案上。
刚坐下没多久,外面就传来了脚步声——是兵部尚书齐泰。
齐泰今年五十多岁,头发已有些花白,身上穿的兵部官袍还沾着雪,显然是从衙门直接赶来的。
他进了暖阁,见只有皇帝和王钺,愣了一下,随即躬身:“臣齐泰,叩见陛下。
” “起来吧,”朱允炆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
” 第三个来的是御史大夫练子宁。
练子宁以刚正闻名,去年曾弹劾过三位贪腐的勋贵,连太祖爷留下的旧臣都敢怼。
他走进来时,手里还攥着个卷轴,想必是以为皇帝要议朝政。
直到看见齐泰,他才皱了皱眉,没多问,只行了礼,坐在了齐泰旁边。
最后来的是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沈文,一个叫陆知,都是格物书院第一届的学生,精通律法和数算,还曾帮朱允炆编过《大明律新解》。
两人穿着从九品的青袍,站在暖阁门口,手都攥着袖角,脸上又紧张又兴奋——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被皇帝秘密召见。
“陛下,臣等……”沈文刚想开口,就被朱允炆抬手打断了。
“今日召你们来,不是议常事,”朱允炆指了指御案上的紫檀木盒子,“王钺,把纲要给他们看看。
” 王钺打开盒子,拿出四份抄好的纲要,分别递给四人。
暖阁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火盆里的木炭偶尔发出“噼啪”的声响,烛火摇曳着,把四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
齐泰先看完,他的手都在抖,纲要上的字仿佛烧得他眼睛疼。
练子宁看得慢,眉头越皱越紧,手指在“司法独立”那一条上反复摩挲。
沈文和陆知看得最快,两人看完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这纲要里写的“制衡”,不就是他们在格物书院里学的“规律”吗? “陛下!”齐泰第一个开口,声音都有些发颤,“这……这纲要里写的,是要分陛下的权啊!” 他把纲要放在桌上,手指点着“皇权与相权”那一条:“自古君为臣纲,皇帝当乾纲独断,方能统御天下。
可这纲要里说,日常政务要内阁票拟,重大决策还要部院长官合议——这不是把陛下的权,分给臣子了吗?圣人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这不合古制啊!” 齐泰是读着孔孟的书长大的,在他心里,皇帝就该是天下的主宰,臣子只能辅佐,不能“分权”。
这纲要里的每一条,都像在挑战他几十年的认知。
练子宁也放下了纲要,语气比齐泰平和些,却也满是忧虑:“陛下,臣不是反对分权,只是怕分权之后,会误事。
” 他看向朱允炆,眼神很诚恳,“就说边境战事,若敌兵都快打到城下了,还要等内阁票拟、议政会审议,等议出结果,城池早丢了!再说朝堂上的事,若每个决策都要争来争去,相互推诿,这国家还怎么管?” 他是御史,见多了官员扯皮的事,最担心的就是“效率”——若制度成了拖后腿的累赘,那还不如不改。
沈文和陆知没敢插话,却悄悄抬了抬头。
朱允炆看在眼里,对他们说:“你们俩也说说,不用怕。
” 沈文深吸一口气,小声说:“陛下,臣觉得……这纲要里的道理,和格物学里的‘校验之法’是一样的。
” 他见众人都看他,又壮着胆子说,“我们算天文历法时,从来不会只信一种算法,要用水镜法、浑天仪法、算术法三种方法一起算,互相校验,才能避免算错。
这权力,是不是也该这样?互相拉着点,才不会走偏?” 陆知也赶紧补充:“臣也觉得!之前编《大明律新解》时,陛下说‘律法不能只由官定,也要听百姓的意见’,这议政会不就是让百姓的代表说话吗?这样定出来的规矩,百姓才会认啊!” 两人的话虽稚嫩,却透着一股新鲜的道理——那是格物学里“尊重规律”的思想,和传统的“君权神授”完全不同。
暖阁里又静了下来。
齐泰和练子宁皱着眉,显然没被说服;沈文和陆知低着头,等着皇帝说话;王钺站在旁边,眼神平静,仿佛早就知道会是这样。
朱允炆没急着开口,而是起身走到火盆边,拿起一根拨火棍,拨了拨里面的木炭。
火星子跳起来,照亮了他的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齐先生说‘不合古制’,”朱允炆先看向齐泰,声音很轻,却带着分量,“可古制里,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啊。
”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你们想想,太祖爷为什么要废丞相?是因为胡惟庸专权,危及皇权。
可废了丞相之后呢?皇帝要管的事越来越多,累得睡不着觉不说,还容易出错——因为没人敢拦着。
” 他指了指纲要:“这内阁票拟,不是分朕的权,是帮朕把把关。
朕也是人,也会犯错。
有内阁帮朕看一眼,有部院长官一起议一议,能少走多少弯路?再说‘乾纲独断’,若朕是昏君,这独断之权,不就是害百姓的刀吗?” 齐泰张了
他走进暖阁时,脚步很轻,连靴子上的雪都没敢带进屋,只在门口跺了跺,才躬身行礼:“陛下,东西都带来了。
” 朱允炆点点头,让他把盒子放在御案上。
刚坐下没多久,外面就传来了脚步声——是兵部尚书齐泰。
齐泰今年五十多岁,头发已有些花白,身上穿的兵部官袍还沾着雪,显然是从衙门直接赶来的。
他进了暖阁,见只有皇帝和王钺,愣了一下,随即躬身:“臣齐泰,叩见陛下。
” “起来吧,”朱允炆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
” 第三个来的是御史大夫练子宁。
练子宁以刚正闻名,去年曾弹劾过三位贪腐的勋贵,连太祖爷留下的旧臣都敢怼。
他走进来时,手里还攥着个卷轴,想必是以为皇帝要议朝政。
直到看见齐泰,他才皱了皱眉,没多问,只行了礼,坐在了齐泰旁边。
最后来的是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沈文,一个叫陆知,都是格物书院第一届的学生,精通律法和数算,还曾帮朱允炆编过《大明律新解》。
两人穿着从九品的青袍,站在暖阁门口,手都攥着袖角,脸上又紧张又兴奋——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被皇帝秘密召见。
“陛下,臣等……”沈文刚想开口,就被朱允炆抬手打断了。
“今日召你们来,不是议常事,”朱允炆指了指御案上的紫檀木盒子,“王钺,把纲要给他们看看。
” 王钺打开盒子,拿出四份抄好的纲要,分别递给四人。
暖阁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火盆里的木炭偶尔发出“噼啪”的声响,烛火摇曳着,把四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
齐泰先看完,他的手都在抖,纲要上的字仿佛烧得他眼睛疼。
练子宁看得慢,眉头越皱越紧,手指在“司法独立”那一条上反复摩挲。
沈文和陆知看得最快,两人看完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这纲要里写的“制衡”,不就是他们在格物书院里学的“规律”吗? “陛下!”齐泰第一个开口,声音都有些发颤,“这……这纲要里写的,是要分陛下的权啊!” 他把纲要放在桌上,手指点着“皇权与相权”那一条:“自古君为臣纲,皇帝当乾纲独断,方能统御天下。
可这纲要里说,日常政务要内阁票拟,重大决策还要部院长官合议——这不是把陛下的权,分给臣子了吗?圣人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这不合古制啊!” 齐泰是读着孔孟的书长大的,在他心里,皇帝就该是天下的主宰,臣子只能辅佐,不能“分权”。
这纲要里的每一条,都像在挑战他几十年的认知。
练子宁也放下了纲要,语气比齐泰平和些,却也满是忧虑:“陛下,臣不是反对分权,只是怕分权之后,会误事。
” 他看向朱允炆,眼神很诚恳,“就说边境战事,若敌兵都快打到城下了,还要等内阁票拟、议政会审议,等议出结果,城池早丢了!再说朝堂上的事,若每个决策都要争来争去,相互推诿,这国家还怎么管?” 他是御史,见多了官员扯皮的事,最担心的就是“效率”——若制度成了拖后腿的累赘,那还不如不改。
沈文和陆知没敢插话,却悄悄抬了抬头。
朱允炆看在眼里,对他们说:“你们俩也说说,不用怕。
” 沈文深吸一口气,小声说:“陛下,臣觉得……这纲要里的道理,和格物学里的‘校验之法’是一样的。
” 他见众人都看他,又壮着胆子说,“我们算天文历法时,从来不会只信一种算法,要用水镜法、浑天仪法、算术法三种方法一起算,互相校验,才能避免算错。
这权力,是不是也该这样?互相拉着点,才不会走偏?” 陆知也赶紧补充:“臣也觉得!之前编《大明律新解》时,陛下说‘律法不能只由官定,也要听百姓的意见’,这议政会不就是让百姓的代表说话吗?这样定出来的规矩,百姓才会认啊!” 两人的话虽稚嫩,却透着一股新鲜的道理——那是格物学里“尊重规律”的思想,和传统的“君权神授”完全不同。
暖阁里又静了下来。
齐泰和练子宁皱着眉,显然没被说服;沈文和陆知低着头,等着皇帝说话;王钺站在旁边,眼神平静,仿佛早就知道会是这样。
朱允炆没急着开口,而是起身走到火盆边,拿起一根拨火棍,拨了拨里面的木炭。
火星子跳起来,照亮了他的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齐先生说‘不合古制’,”朱允炆先看向齐泰,声音很轻,却带着分量,“可古制里,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啊。
”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你们想想,太祖爷为什么要废丞相?是因为胡惟庸专权,危及皇权。
可废了丞相之后呢?皇帝要管的事越来越多,累得睡不着觉不说,还容易出错——因为没人敢拦着。
” 他指了指纲要:“这内阁票拟,不是分朕的权,是帮朕把把关。
朕也是人,也会犯错。
有内阁帮朕看一眼,有部院长官一起议一议,能少走多少弯路?再说‘乾纲独断’,若朕是昏君,这独断之权,不就是害百姓的刀吗?” 齐泰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