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银行的诞生

关灯
《皇明宪约》的起草在绝密中潜行,似寒冬冰层下奔涌的暗流,无声却蓄力。

     而金銮殿的丹陛之上,另一场将重塑大明经济血脉的变革,已如惊蛰惊雷,在朝臣心头炸响。

     宫变肃清的余威尚未散尽,朱允炆龙椅上的身影便多了几分慑人的威严。

     百官皆知这位年轻天子的雷霆手段,往日里争执不休的朝堂,此刻竟透着罕见的肃穆。

     朱允炆深谙,这正是推行新政的绝佳窗口期——趁皇权威信如日中天,将酝酿已久的金融棋局,正式铺开在大明的疆域之上。

     大朝会的钟鼓声余韵未消,内侍们已抬着三块丈许长的梨花木板走上殿来,板上绷着细密的白宣,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

     百官交头接耳,眼神里满是疑惑:军政要务尚未提及,陛下这是要做什么?朱允炆却已起身离座,亲手接过内侍递来的炭笔,那笔杆比寻常毛笔粗壮数倍,握在帝王手中竟显得格外沉稳。

     “诸卿且看。

    ”他的声音穿透殿内的低语,清朗如玉石相击,“朕前日阅户部账册,见 一桩桩荒唐事——苏松漕粮北上,每石运抵京师仅剩八斗,沿途耗损竟占两成;浙江解来的税银,成色与北平银块相差甚远,户部折算时争执半月;更有云南土司纳贡,以茶马易银后,雇镖局护送 三月,半路遭劫,商贾血本无归,州县赋税拖欠。

    ” 炭笔重重落在宣纸上,画出一道粗黑的横线,如鸿沟般割裂了画面。

    “此等弊病,延绵千年,诸卿真以为无可救药?” 百官面面相觑,户部尚书张紞出列躬身:“陛下所言极是,然银钱实物流转之弊,古已有之。

    民间银铺只收保管费,钱庄放贷利息苛重,宝钞又因早年滥发形同废纸……臣等苦思无策。

    ” 他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殿内随即响起一片附和的叹息。

     朱允炆不置可否,炭笔转而画了个空心圆圈,圈内写着“国库”二字,四周则散落着“治水”“赈灾”“军饷”等字样,又用斜线一一划去。

     “永乐年间修运河,耗费三百万两,国库空虚便加征‘河工税’;宣德年山东大旱,除了向富户勒借,竟只能发贬值宝钞赈灾,一张钞换不来半升米!” 他的笔尖在“宝钞”二字上戳了戳,“除了盘剥百姓,朝廷便无他法?” 这一问如重锤敲在众臣心上,殿内瞬间寂静无声。

    就在这死寂之中,朱允炆的炭笔突然在木板中央疾书,一个丈许见方的“银”字跃然纸上,四周紧接着出现四个小字:“存”“贷”“汇”“兑”。

     “朕有一策,可解此困——立‘大明皇家银行’!” “银行?”这两个字像颗石子投进沸水,殿内顿时炸开了锅。

     “从未听过此等名号!”“是银铺的新说法?”“莫不是陛下要开官办钱庄?” 议论声此起彼伏,连须发皆白的礼部尚书都忍不住扶了扶朝冠。

     朱允炆抬手压下喧哗,炭笔指着中央的“银”字:“此银行,非民间银铺钱庄可比。

    它是国之血脉,是钱流通的河道。

    且听朕细说这四字真意。

    ” 他先指向“存”字,炭笔在旁画了个地窖的模样,又打了个叉:“天下官民商贾,手中闲置银钱,或藏地窖,或埋后院,生不出半分价值。

    若存入皇家银行,银行给‘存单’为凭,存三月给一分息,存一年给二分息——官府不仅不收费,还要倒贴息钱!” “万万不可!”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