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海事宏图
关灯
小
中
大
新版大明宝钞在皇权背书与商业便利的双重驱动下,如春雨润土般悄然渗透,顺着大明经济的脉络缓缓流淌。
民间虽仍有持币观望的迟疑,但通都大邑的商贾早已嗅到其中的商机——金陵城皇家银行总行门前,乌木柜台被摩挲得油光锃亮,存兑汇兑的银票在账房先生指间翻飞,那以格物秘法印制、嵌着防伪暗纹的纸钞,正如同初升朝阳,一点点消融着白银在流通领域的霸权。
皇家银行金库中日益充盈的储备,恰似给朱允炆的海洋蓝图添上了最坚实的一笔。
端坐紫宸殿的少年天子,目光早已穿透金陵的青砖黛瓦,越过江淮平原的麦浪,落在了那片烟波浩渺的东南蔚蓝之上。
他指尖划过案头《海防图》的褶皱,心中明镜高悬:真正的帝国从不止步于陆地的纵横,未来的财富密码、文明交锋的战场、霸权更迭的棋局,皆藏在那片无垠的蓝色疆域里。
春末夏初的海风带着渤海的咸湿,吹绿了天津卫的堤岸。
朱允炆携文武重臣的銮驾碾过新铺的石板路,径直抵达这座浴火重生的海军基地。
昔日不过是运河入海口的戍边卫所,如今已在营造司五年心血浇筑下脱胎换骨:花岗岩码头如巨龙探海,深入碧波三丈有余;朱红栈桥似臂膀舒展,将数十艘舰船揽入怀中;沿岸工坊的铁锤声此起彼伏,与海浪拍岸声交织成雄浑的乐章。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码头中央那五艘昂首待发的“镇”字级主力战舰。
它们摒弃了传统福船的层楼叠阁,船体修长如剑,银灰色船身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折射出凛冽锋芒。
硬帆如盾,绷得笔直承托天风;软帆似翼,轻盈调整着航向角度,两者相济,既能劈波斩浪亦能迂回穿梭。
侧舷三十六个紧闭的炮窗如同蛰伏的猛兽,漆成玄色的木框上刻着防水纹路,内里“靖难式”舰炮的炮口正悄然对准深海,那是格物院专为海战改良的利器,能抵御盐雾侵蚀与风浪颠簸。
“陛下,这‘镇海’号的龙骨,可是用南海百年铁力木打造,入水三年不腐!”营造司主事趋步上前,指着旗舰舰首的铜制兽头自豪道,“船底还铺了三层鱼脂混合桐油的涂层,海虫都啃不动!” 朱允炆踏上“镇海”号的柚木甲板,脚下传来沉稳的质感。
咸腥的海风掀起龙袍下摆,金线绣成的五爪金龙在风中仿佛要挣脱绸缎飞向海天。
他接过内侍递来的千里镜——那筒身包着鲨鱼皮的精巧器物,是格物院最新的杰作,镜片由水晶打磨而成,能将十里外的帆影拉至眼前。
举镜远眺,渤海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铺展至天际,渔帆点点如碎银散落,更远处的岛屿隐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身后的群臣早已按捺不住惊叹。
耿炳文摩挲着船舷的炮窗,指腹划过冰凉的金属边缘,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眼中闪过炽热光芒;齐泰则捧着一本《海疆风物志》,不时抬头对照实景,眉头却微微蹙起;练子宁站在风帆之下,望着帆布上细密的经纬纹路,若有所思。
“诸卿,”朱允炆放下千里镜,镜片在阳光下闪过一道微光,声音透过海风清晰传至每个人耳中,“可知这大海之外,藏着何等天地?” 不等群臣躬身
民间虽仍有持币观望的迟疑,但通都大邑的商贾早已嗅到其中的商机——金陵城皇家银行总行门前,乌木柜台被摩挲得油光锃亮,存兑汇兑的银票在账房先生指间翻飞,那以格物秘法印制、嵌着防伪暗纹的纸钞,正如同初升朝阳,一点点消融着白银在流通领域的霸权。
皇家银行金库中日益充盈的储备,恰似给朱允炆的海洋蓝图添上了最坚实的一笔。
端坐紫宸殿的少年天子,目光早已穿透金陵的青砖黛瓦,越过江淮平原的麦浪,落在了那片烟波浩渺的东南蔚蓝之上。
他指尖划过案头《海防图》的褶皱,心中明镜高悬:真正的帝国从不止步于陆地的纵横,未来的财富密码、文明交锋的战场、霸权更迭的棋局,皆藏在那片无垠的蓝色疆域里。
春末夏初的海风带着渤海的咸湿,吹绿了天津卫的堤岸。
朱允炆携文武重臣的銮驾碾过新铺的石板路,径直抵达这座浴火重生的海军基地。
昔日不过是运河入海口的戍边卫所,如今已在营造司五年心血浇筑下脱胎换骨:花岗岩码头如巨龙探海,深入碧波三丈有余;朱红栈桥似臂膀舒展,将数十艘舰船揽入怀中;沿岸工坊的铁锤声此起彼伏,与海浪拍岸声交织成雄浑的乐章。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码头中央那五艘昂首待发的“镇”字级主力战舰。
它们摒弃了传统福船的层楼叠阁,船体修长如剑,银灰色船身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折射出凛冽锋芒。
硬帆如盾,绷得笔直承托天风;软帆似翼,轻盈调整着航向角度,两者相济,既能劈波斩浪亦能迂回穿梭。
侧舷三十六个紧闭的炮窗如同蛰伏的猛兽,漆成玄色的木框上刻着防水纹路,内里“靖难式”舰炮的炮口正悄然对准深海,那是格物院专为海战改良的利器,能抵御盐雾侵蚀与风浪颠簸。
“陛下,这‘镇海’号的龙骨,可是用南海百年铁力木打造,入水三年不腐!”营造司主事趋步上前,指着旗舰舰首的铜制兽头自豪道,“船底还铺了三层鱼脂混合桐油的涂层,海虫都啃不动!” 朱允炆踏上“镇海”号的柚木甲板,脚下传来沉稳的质感。
咸腥的海风掀起龙袍下摆,金线绣成的五爪金龙在风中仿佛要挣脱绸缎飞向海天。
他接过内侍递来的千里镜——那筒身包着鲨鱼皮的精巧器物,是格物院最新的杰作,镜片由水晶打磨而成,能将十里外的帆影拉至眼前。
举镜远眺,渤海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铺展至天际,渔帆点点如碎银散落,更远处的岛屿隐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身后的群臣早已按捺不住惊叹。
耿炳文摩挲着船舷的炮窗,指腹划过冰凉的金属边缘,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眼中闪过炽热光芒;齐泰则捧着一本《海疆风物志》,不时抬头对照实景,眉头却微微蹙起;练子宁站在风帆之下,望着帆布上细密的经纬纹路,若有所思。
“诸卿,”朱允炆放下千里镜,镜片在阳光下闪过一道微光,声音透过海风清晰传至每个人耳中,“可知这大海之外,藏着何等天地?” 不等群臣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