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三中学创建始末简况
关灯
小
中
大
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当年11月6日黎明前,日寇在“金山卫”和“金山嘴”两处海口沙滩偷渡登陆,11月7日上海金山县沦陷,金山县中师生成为江南流亡师生第一支队伍。
随后,沪、杭地区师生纷纷逃亡,爱国师生自动组织起来,历经千山万水向大后方流亡。
因教育部在武汉设办事处登记流亡师生,大家投奔武汉,其中最先最多的是嘉兴中学、嘉兴秀州中学、沪郊黄渡师范、杭州师范、杭州初级师范、金山县中、湖州中学等校师生。
这些师生在武汉被分两组:一组赴四川,后创建国立四川临时中学;另一组向湘西、黔东进发,最终于黔东重镇铜仁创建国立贵州临时中学(即国立第三中学)。
1938年4月开学,高中部设旅部大楼,初中部设文坛,师范部设孔庙,校本部设车公馆,后教师子弟小学也设车公馆。
创校时,教育部指派7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委员制),校务由委员会议决,主任校务委员周邦道兼任国立贵州中学第一任校长,手订校规、校训,校歌为办学纲领。
1938年4月创校时,学校后山桐花盛开,春夏可赏桐花绿叶、听林中鸟啭,秋冬能赏桔园红果,桐林是学生读书佳处。
1939年4月22日,奉教育部令,贵州中学改名国立第三中学,第三期招生起用新校名,这些情况新生入学“校史”课会讲。
1939年春,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多次窜入湘西、黔东投弹扫机枪,为保障师生教学安全,校务委员决定分散设分校。
在江口县设国立三中第一分校,分校长由校务委员叶桐(原杭师副校长)兼任,分校初中部设江口“禹王宫”,含三个年级五个班,学生
当年11月6日黎明前,日寇在“金山卫”和“金山嘴”两处海口沙滩偷渡登陆,11月7日上海金山县沦陷,金山县中师生成为江南流亡师生第一支队伍。
随后,沪、杭地区师生纷纷逃亡,爱国师生自动组织起来,历经千山万水向大后方流亡。
因教育部在武汉设办事处登记流亡师生,大家投奔武汉,其中最先最多的是嘉兴中学、嘉兴秀州中学、沪郊黄渡师范、杭州师范、杭州初级师范、金山县中、湖州中学等校师生。
这些师生在武汉被分两组:一组赴四川,后创建国立四川临时中学;另一组向湘西、黔东进发,最终于黔东重镇铜仁创建国立贵州临时中学(即国立第三中学)。
1938年4月开学,高中部设旅部大楼,初中部设文坛,师范部设孔庙,校本部设车公馆,后教师子弟小学也设车公馆。
创校时,教育部指派7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委员制),校务由委员会议决,主任校务委员周邦道兼任国立贵州中学第一任校长,手订校规、校训,校歌为办学纲领。
1938年4月创校时,学校后山桐花盛开,春夏可赏桐花绿叶、听林中鸟啭,秋冬能赏桔园红果,桐林是学生读书佳处。
1939年4月22日,奉教育部令,贵州中学改名国立第三中学,第三期招生起用新校名,这些情况新生入学“校史”课会讲。
1939年春,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多次窜入湘西、黔东投弹扫机枪,为保障师生教学安全,校务委员决定分散设分校。
在江口县设国立三中第一分校,分校长由校务委员叶桐(原杭师副校长)兼任,分校初中部设江口“禹王宫”,含三个年级五个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