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校史咏志

关灯
才图。

     周校长于1938年3月18日抵铜,寻觅校址,经多方奔走,商拨铜仁旅部(原贵州军阀之司令部大楼)、文坛(道教祭坛)及文庙(孔子祀庙)等庙宇闲屋,分设高中、初中和师范三部,并由江浙着名学校校长分主其事(首任高中部主任为原南京栖霞师范校长黄质夫,初中部主任为原杭州中学校长叶桐,师范部主任为原常州中学校长吴学增)。

    校本部设二处七组(首任教务处长为原江苏中学校长黄新远,总务处长为原教育部督学贾国恩)。

    教师多来自江浙着名中学,还有部分大学教师。

     七 日丽风和展廿会, 国中号角展春晖; 莘莘学子弦歌续, 教化黔山郁翠微。

     经过紧张的筹备,于1938年4月20日(巧值农历三月廿日)在校本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国立贵州中学”正式挂牌成立。

    5月1日举行第一次纪念周活动。

    5月2日各部分别在本部正式上课,朗朗书声与郁郁桐林并发矣。

     八 尚武南山习射虎, 修文锦水养华魂; 闻鸡起舞切磋紧, 棂下新学盛武陵。

     为尚武强身以图报国,1938年6月开始于高中实施军训,于初中实施童训。

    8月,高中、师范两部学生赴贵阳参加集训,以成绩优良而获嘉奖。

    1939年5月,于北校场举行第一届全校运动会。

    其后参加省运会亦多项夺冠,学生勤学苦读,老师日教夜课,1939年6月高中统考,成绩居国中之冠。

    周校长实施兼容并包之方针,校园文化生活蓬勃发展。

    济济一堂,极一时之盛,无愧“铜仁学府”之称。

     九 极远国基同血联, 兴学敢忘作宣传; 全民教育强国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唤醒民心国本然。

     1938年6月,筹组抗日宣传队,展开抗日宣传活动。

    同时成立推广部,负责进行社会教育,推广部首任负责人由校务委员,原安徽中学校长虞仲华主其事,7月1日,推广部召集铜仁城乡各校校长及国中各部主任会商民众教育事宜。

    7月10日,由国中级与铜仁县政府合办之城乡民众学校先后开学。

    8月,复将民众教育推广到各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师范部及简师班学生分赴黔东各县进行民众教育服务活动。

    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十 赤帝龛前实验作, 文坛灵秀育巾帼; 文昌梵净设分校, 顶盛三中千六百。

     1939年4月,在举行校庆一周年庆典之后,学校奉令更名为“国立第三中学”,为适应教育发展,提高质量之需要,除于1938年秋于赤帝宫首办实验教育班,复于1939年秋,迁初中男生及实验班于梵净山前之江口县城,并增设农业职业科,扩大招生,建立“第一分校”。

    周校长亲撰《创校碑记》石刻于江口文昌阁。

    同时于铜仁文坛增设女生部(包括高、初中部及江口分校学生总计达1600余人(附小未计),教职员150余人。

    是为三中鼎盛时期。

     十一 伟业方殷人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