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校史咏志

关灯
余少时有幸忝归三中门墙,负笈五载,受惠良多,长怀铭感。

    一生从事教育,常引三中校风师训为佐据,故此早年即关注三中校史,广为采访。

    惜乎师友星散,资料残缺,难窥全貌。

    瞻念母校创办之维艰,是于癸丑年(公元1973年)沿昔日师生汇聚赴铜之故道,自汉口赴长沙,乘船越洞庭、溯沅江、渡辰水,绕道芷江晃县而抵铜仁,遍访铜仁、江口之故址,或有所感,辄学为吟哦。

    余今已皤然老耳,现据本人见闻及所获资料,试予疏志,聊寓存史育人之意耳。

     一 芦沟鼙鼓中原震, 血染金陵江浙殷;(殷读yān) 杭荡神州弦诵辍, 师生赴难楚湘天。

     1937年“七七”事变,中原震荡,同年12月,沪、宁、江浙相继失陷。

    学校停课,师生共赴国难,流亡于湘楚一带。

     二 国危要务育人先, 夫子长出建杏坛; 选聘明师苏浙皖, 广收学子汉长南。

     1937年12月28日,周邦道夫子受命于国运危难之中,筹建“贵州临时中学”(同时筹建者尚有四川、河南及陕西三所),以收容教养流亡师生。

    1938年1月,派员于武汉、长沙及南昌三地进行登录。

    迄2月9日,共选聘合格教员110人,甄录学生1065人。

     三 千里洞庭接辰沅, 连樯学旅驶陈鄢; 书生浮想寻二酉, 战火纷飞觅桃源。

     1938年2月,全体登录师生分编为三个大队,分乘木帆船渡洞庭湖,西去黔东。

    沿途时因道阻,师生有于常德探桃源洞者,有于沅陵寻二酉书山及访伏波庙者。

     四 溯沅渡辰道多艰, 逆水行舟时日迁; 草莽难通西岭道, 权借潕阳越关山。

     1938年2月20日,第一大队师生从长沙出发(第二大队3月4日从长沙出发,第三大队从武汉出发)。

    越洞庭,溯沅江,渡辰水(古锦水),逆流而上。

    因船小流急,道路不靖,一日数惊,而时走时停。

    抵湘西,请求“湘西王”陈渠珍允于过境,绕道晃县(古潕阳)而抵铜仁。

    第一、二大队于4月14日基本到校,第三大队于4月26日到齐,全程历时两月余。

     五 巍巍梵净傍蚕丛, 脉脉铜江接云梦; 六洞风光胜洨水, 鼓鸣太乙钟弦诵。

     铜仁、江口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西傍蜀山(古称蚕丛),东有大、小江接通江汉(古云梦泽)。

    古称此地为上六洞。

    秦属黔中地,汉属武陵郡,唐属卢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9年)置锦州,元置铜仁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铜仁府,辖铜仁,省溪(即江口)等五长官司,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置铜仁县。

    此铜仁沿革之概述也。

     铜仁山环水绕,云彩江声,别具洞天,实为弦歌之圣地。

    (铜仁城外有峰名太乙,诗末借汉武帝伐南越,曾制太乙旗为令之意。

    ) 六 蓝缕缫路筑白虎, 文武三垣庠序庐; 处二组七桢干长, 名师共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