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弦歌不辍——国立三中生活漫忆

关灯
许有为 一、千里流亡 1937年7月7日,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爆发。

    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一场延续八年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拉开序幕。

    战争初期,东南各省大片国土沦陷,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扶老携幼、颠沛流离,踏上流亡征途,向大后方撤退。

     那年夏天,我从安徽省安庆跟随父母回故乡合肥东郊榆林张村地主庄园过暑假,当时十一岁,就读于安庆王家嘴小学。

    抗战爆发不久,合肥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

    全家人站稻场翘首西望城区硝烟时,爸爸忧心忡忡说要逃难去贵州都匀,妈妈怀疑路途遥远必要性,而我对贵州仅知在祖国大西南偏远之地。

     1937年秋,全家(祖母、父母、哥哥、弟弟、两个小妹妹和我共八口人)开启千里流亡生活。

    途中经承西、鄂东、武汉、长沙、沅陵、芷江、晃县,有车乘车、遇水乘船,无车船就徒步,风餐露宿、艰苦备尝,视战局缓急走走停停,两年后于1939年秋抵达铜仁。

    在县公馆休整时,父母打听国立三中和国立八中校址,讨论孩子读书问题,经商量改去国立三中所在地黔东重镇铜仁。

     二、孩子们的抗日歌声 到铜仁后,因爸爸担心城市遭敌机轰炸,我们没进城,在南郊谢家桥小集市附近山上回龙寺临时安顿,山下有不小村寨。

     1940年元旦前,村民带回国立第三中学将在大操场办除夕晚会、演精彩文艺节目的消息。

    从谢家桥到县城八里路,当晚我跟大人早早出发去观看。

     除夕晚会在校部大操场举行,舞台搭在高中部大楼高台阶上,学生和群众黑压压站满广场,煤气灯照亮舞台。

    节目接连上演,有《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三中附小童子唱《卖报歌》,还有抗日话剧。

    最后,三中附小幼稚园小朋友表演集体舞蹈《小小游击队》,全场掌声热烈。

     一位女教师用风琴奏《游击队歌》旋律,一群四、五岁孩子上台,边唱边做稚拙动作,模仿战士射击、鸟儿飞翔,唱“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他们虽唱得不快、动作节奏迟缓,但严肃认真,可爱动人。

    清脆童声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