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三中流亡求学经历

关灯
高光祚 作为一名流亡学生,我于1938年就读于国立三中,1943年毕业。

     这六年,在我一生中确是非同小可,不仅结束了我兵荒马乱中的流亡生涯,重要的是,又得以弦歌一堂,接受了严格而艰苦的智、德、体三育并重的半军事教育,把我锻炼成一名压不垮、且不负于祖国与人民养育之恩的堂堂中国人。

     流亡入学前因 “七七”芦沟桥事变,紧接着“八一三”日军入侵淞沪,江南吃紧,全国抗日军兴。

    我就读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奉命“紧急疏散”,各奔前程。

    时父亲在津浦铁路局任职,已接到“疏散家属”的命令,于是带家由浦镇(南京附近)搭专列,于11月到大后方重镇长沙。

     这时,流亡到大后方的一些省扬中高中部学长,纷纷转道武汉,去了延安抗大。

    因嫌我年纪小,不愿带我走,于是,我在长沙蹭蹬了三个月。

     一日,父亲欣喜地从报上看到教育部号召流亡青年学生登记的消息,全家喜出望外。

    于是,按规定时间,父亲携二位姐姐(高凤笙与高湘英,也同是省扬中学生)与我,同去指定地点登记报名(好像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有不少是兄弟姐妹同行的。

     登记完毕,大伙围着一位满脸堆笑、一副善良面孔、十足学者风度的长者,与一位操江口口音的小个儿询这问那,问了个底朝天。

    他们都极其耐心地一一作答(其后才知道那位长者原来是教育部督学周邦道先生,小个儿是教育部视察员贾国恩先生。

    后来,他们分别担任了国立三中的校长与总务处副处长)。

     母亲为我们三人又能继续上学与减轻了家庭日益困难的负担,高兴地拾掇些简单行装。

    不多日,父亲带病送别我们于湘江之畔。

     在一个阴霾的寒冬傍晚,十多条大木船浩浩荡荡,分载着数百名流亡学生,顺湘江,渡洞庭湖,溯沅江直奔湘西,倒也壮观。

    途经常德、桃源、沅陵、辰溪各县,均作了短暂逗留。

    险越了湘西匪区后,由晃县徒步到达铜仁,大约走了一个月。

     在常、桃、沅三县,高年级同学们临时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作抗日宣传。

    通过演讲、唱抗战歌曲与演话剧等形式(大姐高凤笙也参加了“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满腔愤怒地历数日军侵华罪行,讲清了抗战必胜的道理。

     (二)入校后校园生活 大队到校前,筹办人员在周校长率领下,已先期到达,联系地方当局,交涉校址,分配教室、宿舍与购置课桌椅与黑板等设备。

     校本部与高中部同设在旅部,师范部在文庙,初中部的初二与初三在文坛,初一在文坛以东的火神庙里。

     学校由校务委员会领导,成员除周校长外,还有总务处长贾国恩、教导处长黄新运、高中部主任黄质夫(当年知名的乡村师范教育家)、师范部主任吴学增与初中部主任叶桐,另有校务委员胡耐安等。

     1938年4月20日,是一个大好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