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战区到铜仁的经过
关灯
小
中
大
鲁金城
我是河南省开封市人。
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时,我才12岁。
1938年6月,战火烧到古城开封(当时河南省会)。
日本侵略者烧杀残忍的暴行早已传遍全国,能逃走的人都早跑了,开封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由于家贫,我当时在开封市救济院上小学,在这厄运就要降临之际,幸运之神来到我们这群贫苦无依的儿童身边。
由爱国华侨出资,国民政府派人组建了教养院,收容战区的难童到大后方进行教养。
我记得那是在1938年6月4日,开封正处在阴雨中,隆隆的炮声清晰可闻。
当天上午,有两个约30岁的青年人,来到我们救济院。
一个姓潘,一个姓马,后来才听说那个姓马的叫马拱,他是当时国民政府南京市市长马超骏的侄子。
他动员我们这些孩子南逃。
就在他讲话时,炮声和他的讲话声混在一起。
本来定第二天上午走的,这样还有半天的准备时间,哪知战火形势逼人,来不及第二天上午走了,就在当天夜里12点钟左右,人们正在入睡,突然哨声响了,接着就听有人喊:“报名南逃的现在就要走了,要不走就来不及了”。
我们这些少年孩子,大的不过15—16岁,小的才6—7岁,更小的才2—3岁还抱在母亲怀里哩!我们睡眼朦胧,分不清东南西北,就跟着看不清的人群黑影,随着呼叫声,快步走去。
由于阴雨,也没有照明的灯火,有时偶然看见手电的闪光,也看不清到底有多少人。
身着单薄的衣服,没有任何行装,就随“大流”走出了救济院。
当时虽然开封是河南省会所在地,但是大部份街道多是土路,逢天阴下雨,稀泥烂浆。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泥浆,冒着蒙蒙细雨,走向南关火车站。
这时国军已大部份向郑州方向撤离,南关的城门半开半掩,似有人或无人把守。
到了南关火车站,有一列国军撤退的火车,也可能是最后一趟火车了。
车头是大闷罐,除了军队人员外,其他人是不能上车的。
那个姓马的领队因持有特别文件,况且我们这些人都是小孩子,少数妇女抱着2—3岁的小孩,穿的破破烂烂,上车对他们没有任何威胁,经交涉后就让上车啦。
上车后迷迷糊糊,不知停了多久就开车了,就这样离开了我童年生活的故乡。
车开得非常慢,走走停停,像是摸索着前进。
在行车途中还推下了两个来路不明混上车的青壮军人。
第二天早上总算到了郑州。
按一般情况,从开封到郑州才7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这次可能走了三四个小时。
在郑州停留约2—3天。
后来听说我们走后第二天(6月5、6日)
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时,我才12岁。
1938年6月,战火烧到古城开封(当时河南省会)。
日本侵略者烧杀残忍的暴行早已传遍全国,能逃走的人都早跑了,开封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由于家贫,我当时在开封市救济院上小学,在这厄运就要降临之际,幸运之神来到我们这群贫苦无依的儿童身边。
由爱国华侨出资,国民政府派人组建了教养院,收容战区的难童到大后方进行教养。
我记得那是在1938年6月4日,开封正处在阴雨中,隆隆的炮声清晰可闻。
当天上午,有两个约30岁的青年人,来到我们救济院。
一个姓潘,一个姓马,后来才听说那个姓马的叫马拱,他是当时国民政府南京市市长马超骏的侄子。
他动员我们这些孩子南逃。
就在他讲话时,炮声和他的讲话声混在一起。
本来定第二天上午走的,这样还有半天的准备时间,哪知战火形势逼人,来不及第二天上午走了,就在当天夜里12点钟左右,人们正在入睡,突然哨声响了,接着就听有人喊:“报名南逃的现在就要走了,要不走就来不及了”。
我们这些少年孩子,大的不过15—16岁,小的才6—7岁,更小的才2—3岁还抱在母亲怀里哩!我们睡眼朦胧,分不清东南西北,就跟着看不清的人群黑影,随着呼叫声,快步走去。
由于阴雨,也没有照明的灯火,有时偶然看见手电的闪光,也看不清到底有多少人。
身着单薄的衣服,没有任何行装,就随“大流”走出了救济院。
当时虽然开封是河南省会所在地,但是大部份街道多是土路,逢天阴下雨,稀泥烂浆。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泥浆,冒着蒙蒙细雨,走向南关火车站。
这时国军已大部份向郑州方向撤离,南关的城门半开半掩,似有人或无人把守。
到了南关火车站,有一列国军撤退的火车,也可能是最后一趟火车了。
车头是大闷罐,除了军队人员外,其他人是不能上车的。
那个姓马的领队因持有特别文件,况且我们这些人都是小孩子,少数妇女抱着2—3岁的小孩,穿的破破烂烂,上车对他们没有任何威胁,经交涉后就让上车啦。
上车后迷迷糊糊,不知停了多久就开车了,就这样离开了我童年生活的故乡。
车开得非常慢,走走停停,像是摸索着前进。
在行车途中还推下了两个来路不明混上车的青壮军人。
第二天早上总算到了郑州。
按一般情况,从开封到郑州才7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这次可能走了三四个小时。
在郑州停留约2—3天。
后来听说我们走后第二天(6月5、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