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童年时代

关灯
校周会上发奖——银元两枚。

     朱正清老师教我们把数学,为了使我们把代数打好基础,对应用题常运用图例对比,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法,使大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进步很快。

    以后每当我自己执教时,都会想到敬爱的朱老师。

     丁、马两老师教我们的体育。

    每周末都有高班男、女生篮排球赛、高低杠、跨栏、木马、跳箱、垫上运动等表演,技巧实属非凡。

    学校一贯重视男、女生的体质锻炼,每期都举行全校运动会。

    除女生游泳外,其它比赛项目俱全。

    铅球、垒球、标枪、跳远等这些项目从没放弃。

     晚自习时,三张课桌拼拢点一盏油灯,灯下照亮了六个学生跳跃的心。

    一个教室十来盏灯,五六十人的班级,除解答疑难,小声探讨、切磋外,别无杂音。

    谁也不肯放弃这宝贵的学习时间。

    值此国难当头之际,我们这批流亡学生真是幸运,温饱不用愁,书籍、衣、被、蚊帐全是学校借用,每月还发零花钱。

    可是有的同学,一分也舍不得用。

    没笔,就用旧扫帚上的竹竿切成五寸长,将细小的一端削成三角形,就成了钢笔;没纸,就用废书空行记笔记;演剧没布景,同学们就停下课来赶制。

     周末,星期天下午,邱望湘老师常在部内组织成百人的大合唱,带我们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的爱国活报剧,以唤起街头父老乡亲们的爱国热忱。

    当时,地方封建思想严重,在我们师生同心协力下,克服重重困难,又演出了《凤凰城》《家》等轰动全山城的话剧。

     在女生宿舍里,下晚自习后,常见鲁惠同学独自在油灯下给她初中部的弟妹缝鞋、做衣。

    这吸引着我们常坐在她床边静静地观摩。

    当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七尺布,春节到时,各人都悄悄在自习做、自缝。

    开领不过关,就找鲁姐开窍;高超有同学会绣花、踩缝衣机;不到一年,我们这群女学生都成了巧手。

     师范部女生宿舍是借用一所旧民房,光线暗淡,一乃,0.5米高的中门坎上镶有颗大钉子,将我左腿胫骨上刺下,痛昏了。

    王秀云同学忙背我上医务室,上海包扎好后,脚着地仍无力。

    她日夜护理,背上医务室、餐厅、教室、厕所、寝室。

    廿多天都这样理茶送水。

    大家背井离乡,情同手足,彼此由衷的爱护和关怀。

    亲如家人。

    可知如今,姐姐……你在何处? 三、扎根女子部 简师一年,因年幼无处可去,班上几个小的同学,就趁学校招生之机又考入了女子部。

    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