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童年时代

关灯
部各科均得在大礼堂与初中部、实验部统一考试。

    因而,人人学习努力、认真,谁也不甘落后。

    不论走上后山、屋角、路边或幽静的小道上,花园里,哪怕是星期天,随处都能看到读书的同学。

    全国20所国立中学,每次统考我们国立三中常名列前茅。

    论文竞赛也评得第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课间休息,中、晚饭后,四处有人热泪盈眶地哼唱流亡三步曲《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黄河大合唱》,高歌“……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义勇军,后面有全国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及“打回老家去……”。

    这歌声遍及全校。

    更为流行的是《校歌》“汇通云梦,山接蚕丛,国学卢陵带砺雄……。

    ”歌声里充满了激昂悲壮的斗志。

     我们在三中这所熔炉里,不仅学习了文化,而且养成了勤劳朴实的习惯。

    我家生活仅靠妈一双小脚踏木机织布维持。

    星期天我便忙下河洗全家五口人的衣物,做浆纱牵布等重活。

    女子部位于文坛高坡,挑水困难,即使冬天同学们都得到河边去洗冷水脸和衣物。

    各班分有一片菜地,同学们课余都争着挑水、浇菜、松土、施肥,可没人叫累。

    当菜长大肥嫩时,大家都高兴得跳起来叫送伙房加餐,吃时总觉得特别鲜嫩。

    每当过称时,总有人提醒别忘“记数字”。

    这既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也给伙食团带来了方便。

    还使那些当级长、级委干部的觉得当的不愧,没负众托,养成了她们负责任的习惯。

     好景不长,日寇又侵入了我大后方——独山。

    铜仁已发出疏散通告。

    空袭、轰炸吓昏了头,我家又被迫踏上逃亡的坎坷道路。

    胜利捷报传到,敌人投降了,我们又立即启程回铜。

    随后三中师生纷纷复员。

    部份老师和我家,因孩子多,走不动,或老家已成废墟,没有走。

    留在这培育过我们的山城——第二故乡铜仁。

     每当忆起50年前母校——三中的情景,令人欣慰,分外激动。

    目下我和女儿俩同回到了养育过自己的母校——铜仁一中(原三中高中部旧址),犹如梦幻,带我回到了童年。

    饮水思源,我该为母校做点什么?祝 母校为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 培育出改革开放的优异人才! 丁成芬,女,江西丰城人。

    1940年以后,曾在国立三中师范部及女子部读书,1989年在松桃中学退休。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