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关灯
小
中
大
两家合盟,他的欣喜,无需多言。
寿日的当天,在齐王府那座特意为贺寿而修的宽大气派的华堂内,齐王向着众多宾客宣布了这个重大的消息,随后,公主盛装华服,在长公主的陪伴下,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这是时隔十年之后,一度已销声匿迹的前朝又重新回到世人眼中的第一幕。
那位带着传奇色彩的公主,乃乘坐玉辂而来,在她的身后,翚扇、仪仗、礼官,卫士,无一不齐。
公主的美丽与高贵,更是完全符合世人之寄望。
她头戴花钗宝冠,身着彩绮礼衣,肩披蹙金长帔,整个场面,金辉玉烁,文彩曜曜,几乎叫人生出一种仿佛依旧身在旧朝的恍惚之感。
毫无疑问,今日高潮,是在场之人在齐王的引领之下,向着升座的公主行叩拜之礼,呼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霓裳的神思仿佛游离在了这座华堂的上空,木然地看着在场每一个人的一本正经的表演。
包括她自己。
就在她一度怀疑,这是否一场梦,自己正身在梦中,醒来,眼前这一切都会消失时,跃入她眼帘的一双眼眸,砰然将她拉回到了现实。
那双眼眸的主人,正是裴世瑜。
他就在人群里,在周围人的衬托下,他显得身姿挺拔,神气清朗。
他用闪亮、愉快、又仿佛带着几分戏谑似的眼神,正在目不转睛地在看着她。
李霓裳不知他如此看着自己已有多久了。
她从刚现身的一刻起,便刻意不去与面前的任何人有任何的对望,包括他在内。
此刻却忽然如此撞见了他投来的目光,顿时令她生出羞耻之感。
幼时关于傀儡戏的记忆又向她袭来。
她浑身犹如针刺般不适,忍不住疑心,他此刻是否正在腹内嘲笑她,这令她恨不能立刻脱下这一身华衣,逃离此地。
煎熬中,这一场大戏的终章来临了。
齐王笑容满面地向着宾客宣布,他将与长公主一道,立刻安排公主的送嫁事宜,以完成这一场双方皆满寄着期待与祝福的盛大的联姻。
这一场大戏的终章,便也意味着另一场阴谋序曲的到来。
次日开始,送嫁紧锣密鼓地安排了起来。
公主将拥有一支浩浩荡荡的由五千人组成的庞大的送嫁队伍。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今乱世,不能取道近路,只能绕道远行,从青州到太原府,沿途须得防范来自于孙荣、宇文纵以及任何有可能的暗藏的袭击。
青州这边的人马,由齐王义子右将军崔重晏亲自率领,走完全程,裴世瑜也将同行,抵达送嫁的终点。
送行安排完毕,接着是公主的嫁妆,林林总总,到了最后,等到全部准备完毕,整一个送嫁队伍,包括兵马、供应路上的辎重、运送嫁妆的车队,林林总总,远远望去,几乎与一支远征军没什么区别了。
临行的前一刻,屏退下人之后,长公主牵着霓裳阿弟李珑的手,郑重地向她下跪。
她恭恭敬敬,叩首完毕,慢慢地抬起双目,久久地凝望着她面前的李霓裳。
从始至终,没有一句话。
这冠冕与礼服,太过沉重,李霓裳只觉被压迫得满身如坠沉铅,竟是寸步难移。
这一幕,直到崔重晏的到来,方被打破。
他从外跨入,目光掠过仍跪地的长公主,转向李霓裳,道:“请公主移步。
” 李霓裳被人簇拥着登上车。
从这一刻开始,瑟瑟将会和她同行,寸步不离,直到婚礼结束的最后一刻。
这一支庞大的队伍,从这一年的十二月出发,一直走到次年初春,将近一月底,才终于进入河东。
这也意味着,脚下的落足之地,已是裴氏兄弟所保护的土地。
队伍前行的速度明显加快,一路顺畅,又行数日,这一天,在一个距太原府不远的叫做螟定驿的地方,终于,停了下来。
自然,这不是此行终点。
照两方此前协商,为表对公主的尊敬,公主与裴世瑜的婚礼,将在太原府城外,汾水之畔的一座古行宫内举行。
公主会在螟定驿停留数日,做必要的整休,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婚礼,裴世瑜则先入城,与其兄会面,准备完毕后,返回此地迎亲,将公主一行人迎至古行宫,再举行大婚之礼。
长达将近两个月的行旅,着实令人疲倦,乃至麻木。
到了后来,她除去照顾小金蛇,其余所有时间,几乎都是趴卧在车厢垫上度过的,终日昏沉,不关心已是什么时辰,又或是已经走到了哪里。
最好永远也不用走到头,就一直如此走下去,走在路上,走到死为止。
车门发出打开的声音,有人掀开车帘。
她以为瑟瑟来了,便没动。
片刻后,不闻瑟瑟之声,慢慢睁眼,发现竟是裴世瑜。
他半坐在马车门畔,屈起一膝,姿态闲适地歪倚在车门上,转过面,正在看着她。
这一路行来,她知他一直就在自己的附近,然而和他并没有碰过面,只能远远望见他的身影而已。
像此刻这样的情况,从未有过。
她立刻清醒过来,下意识从垫上一骨碌坐起。
此时又记起,她好似几日都不曾好好梳发了,此刻模样应当很是邋遢。
或该稍稍侧身作下遮掩,然而,下一刻,当想到那将很快到来的一刻,顷刻间,又手足俱木,万念化灰。
她只一动不动地看着他。
他打量她,微微挑了挑眉梢,仿佛诧异于她的反应,不过很快,一笑,拔出一只插在他后腰蹀躞带上的匣子,单手递了过来。
“送给你的!”他低声道。
“今夜你们停下休整,我便要去见我兄长了,准备过几日回来,迎你成亲。
我不在,晚上就叫它们陪你。
” 他稍稍抽开一点匣盖,以防内中之物逃出,随即讨好地送到她的眼皮子前,让她来看。
匣里竟然关着许多只本该夏夜里才能见到的灯笼虫。
仿佛看出她的惊讶,裴世瑜略显得意,他将匣子关好,又指点她不要完全堵住匣上的镂孔,免得闷死虫子。
“你没出来过,自然不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何况几只灯笼虫。
这一带的山林里,冬天也有。
前几晚趁队伍停下过夜,我便去捉,费了我好几夜的功夫,险些还掉进坑里!” 他那语气,竟似邀功。
“郎君!郎君!” 外面传来了裴曾叫他的声音,想是在提醒他,众目睽睽之下,二人尚未成亲,不好与公主如此相处。
裴世瑜只好将匣子往她铺散在垫上的裙面上一放,回头应了声知道,似要走了,忽然,仿佛又想起什么,靠过来些,附耳低声说道:“公主,那天你真好看啊!”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李霓裳却立刻便明白了他的所指。
“今日也是很好看的!” 似怕她多心,他又瞥她一眼,笑着如此补了一句,随即从车上跃了下去,替她关上了车门。
伴着一阵轻快的靴履踏地之声,那人渐渐远去。
李霓裳低头,看着他所留的匣,忽然,眼泪涌了出来。
…… 裴世瑜带着几名亲卫,连夜疾驰,于次日的中午,抵达了太原府。
入城,他沿着街道往府衙疾驰而去,恨不能立刻便见到兄长的面。
沿途的百姓看见他,纷纷停下脚步,向他高声欢呼,恭贺二郎君即将大婚。
原来,他迎娶前朝那位酌春公主的消息早已传开了,满城皆知。
如此一路欢声笑语,龙子驮着他,抵达府衙。
门房看见,急忙去向靖北侯通报消息。
裴世瑛闻讯,放下手里的事,和几名正在议事的家臣官员一道,快步去往大门迎接。
“阿兄!” 裴世瑜正疾步入内,在庭院里看到了出来的兄长,叫了一声。
他的兄长裴世瑛人如其名,光风霁月,如珪如璋,打仗时白衣儒将,平常不在外领兵,常缓带轻衣,看去极是儒雅。
若不是身边认识之人,很难相信,如此一个雅量深致的人,竟是有名的河西裴家当家人靖北侯。
裴世瑛欣喜上前,一把捏住了裴世瑜的臂,打量他几眼,随即转面,和身边之人笑道:“出去几天,虎瞳看起来稳重了不少啊!” 众人都笑了起来,当中那裴世瑜的族叔笑声最大:“可不是吗,就要成亲了,若还和从前一样,岂不是气哭新妇?” “二郎你听好,以后每月若是没有十斤酒,十斤肉送来孝敬,我便将你从前的事都告诉新妇!”另个人又说道。
众人再次大笑个不停。
裴世瑜无可奈何,只好等众人都笑完了,环顾四周,问道:“我阿嫂呢,还没回来吗?” 原来裴世瑛的妻子白氏此前因为商社的事,回往江都母家去了。
这已是半年前的事。
裴世瑜还道自己出去这么久,她早便回了,看这样子,应还在外。
裴世瑛微笑道:“我一收到你要娶亲的消息,便叫人给她送信了。
你放心,应当很快便能回,必能赶上你的婚礼。
” 裴世瑜这才作罢。
他兄弟有些时日没见面了,何况二郎君又大婚在即,应有兄弟间的事要商议,玩笑完毕,众人围在一旁,问了些送亲队伍的事,便纷纷告退,最后剩下了兄弟二人。
寿日的当天,在齐王府那座特意为贺寿而修的宽大气派的华堂内,齐王向着众多宾客宣布了这个重大的消息,随后,公主盛装华服,在长公主的陪伴下,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这是时隔十年之后,一度已销声匿迹的前朝又重新回到世人眼中的第一幕。
那位带着传奇色彩的公主,乃乘坐玉辂而来,在她的身后,翚扇、仪仗、礼官,卫士,无一不齐。
公主的美丽与高贵,更是完全符合世人之寄望。
她头戴花钗宝冠,身着彩绮礼衣,肩披蹙金长帔,整个场面,金辉玉烁,文彩曜曜,几乎叫人生出一种仿佛依旧身在旧朝的恍惚之感。
毫无疑问,今日高潮,是在场之人在齐王的引领之下,向着升座的公主行叩拜之礼,呼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霓裳的神思仿佛游离在了这座华堂的上空,木然地看着在场每一个人的一本正经的表演。
包括她自己。
就在她一度怀疑,这是否一场梦,自己正身在梦中,醒来,眼前这一切都会消失时,跃入她眼帘的一双眼眸,砰然将她拉回到了现实。
那双眼眸的主人,正是裴世瑜。
他就在人群里,在周围人的衬托下,他显得身姿挺拔,神气清朗。
他用闪亮、愉快、又仿佛带着几分戏谑似的眼神,正在目不转睛地在看着她。
李霓裳不知他如此看着自己已有多久了。
她从刚现身的一刻起,便刻意不去与面前的任何人有任何的对望,包括他在内。
此刻却忽然如此撞见了他投来的目光,顿时令她生出羞耻之感。
幼时关于傀儡戏的记忆又向她袭来。
她浑身犹如针刺般不适,忍不住疑心,他此刻是否正在腹内嘲笑她,这令她恨不能立刻脱下这一身华衣,逃离此地。
煎熬中,这一场大戏的终章来临了。
齐王笑容满面地向着宾客宣布,他将与长公主一道,立刻安排公主的送嫁事宜,以完成这一场双方皆满寄着期待与祝福的盛大的联姻。
这一场大戏的终章,便也意味着另一场阴谋序曲的到来。
次日开始,送嫁紧锣密鼓地安排了起来。
公主将拥有一支浩浩荡荡的由五千人组成的庞大的送嫁队伍。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今乱世,不能取道近路,只能绕道远行,从青州到太原府,沿途须得防范来自于孙荣、宇文纵以及任何有可能的暗藏的袭击。
青州这边的人马,由齐王义子右将军崔重晏亲自率领,走完全程,裴世瑜也将同行,抵达送嫁的终点。
送行安排完毕,接着是公主的嫁妆,林林总总,到了最后,等到全部准备完毕,整一个送嫁队伍,包括兵马、供应路上的辎重、运送嫁妆的车队,林林总总,远远望去,几乎与一支远征军没什么区别了。
临行的前一刻,屏退下人之后,长公主牵着霓裳阿弟李珑的手,郑重地向她下跪。
她恭恭敬敬,叩首完毕,慢慢地抬起双目,久久地凝望着她面前的李霓裳。
从始至终,没有一句话。
这冠冕与礼服,太过沉重,李霓裳只觉被压迫得满身如坠沉铅,竟是寸步难移。
这一幕,直到崔重晏的到来,方被打破。
他从外跨入,目光掠过仍跪地的长公主,转向李霓裳,道:“请公主移步。
” 李霓裳被人簇拥着登上车。
从这一刻开始,瑟瑟将会和她同行,寸步不离,直到婚礼结束的最后一刻。
这一支庞大的队伍,从这一年的十二月出发,一直走到次年初春,将近一月底,才终于进入河东。
这也意味着,脚下的落足之地,已是裴氏兄弟所保护的土地。
队伍前行的速度明显加快,一路顺畅,又行数日,这一天,在一个距太原府不远的叫做螟定驿的地方,终于,停了下来。
自然,这不是此行终点。
照两方此前协商,为表对公主的尊敬,公主与裴世瑜的婚礼,将在太原府城外,汾水之畔的一座古行宫内举行。
公主会在螟定驿停留数日,做必要的整休,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婚礼,裴世瑜则先入城,与其兄会面,准备完毕后,返回此地迎亲,将公主一行人迎至古行宫,再举行大婚之礼。
长达将近两个月的行旅,着实令人疲倦,乃至麻木。
到了后来,她除去照顾小金蛇,其余所有时间,几乎都是趴卧在车厢垫上度过的,终日昏沉,不关心已是什么时辰,又或是已经走到了哪里。
最好永远也不用走到头,就一直如此走下去,走在路上,走到死为止。
车门发出打开的声音,有人掀开车帘。
她以为瑟瑟来了,便没动。
片刻后,不闻瑟瑟之声,慢慢睁眼,发现竟是裴世瑜。
他半坐在马车门畔,屈起一膝,姿态闲适地歪倚在车门上,转过面,正在看着她。
这一路行来,她知他一直就在自己的附近,然而和他并没有碰过面,只能远远望见他的身影而已。
像此刻这样的情况,从未有过。
她立刻清醒过来,下意识从垫上一骨碌坐起。
此时又记起,她好似几日都不曾好好梳发了,此刻模样应当很是邋遢。
或该稍稍侧身作下遮掩,然而,下一刻,当想到那将很快到来的一刻,顷刻间,又手足俱木,万念化灰。
她只一动不动地看着他。
他打量她,微微挑了挑眉梢,仿佛诧异于她的反应,不过很快,一笑,拔出一只插在他后腰蹀躞带上的匣子,单手递了过来。
“送给你的!”他低声道。
“今夜你们停下休整,我便要去见我兄长了,准备过几日回来,迎你成亲。
我不在,晚上就叫它们陪你。
” 他稍稍抽开一点匣盖,以防内中之物逃出,随即讨好地送到她的眼皮子前,让她来看。
匣里竟然关着许多只本该夏夜里才能见到的灯笼虫。
仿佛看出她的惊讶,裴世瑜略显得意,他将匣子关好,又指点她不要完全堵住匣上的镂孔,免得闷死虫子。
“你没出来过,自然不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何况几只灯笼虫。
这一带的山林里,冬天也有。
前几晚趁队伍停下过夜,我便去捉,费了我好几夜的功夫,险些还掉进坑里!” 他那语气,竟似邀功。
“郎君!郎君!” 外面传来了裴曾叫他的声音,想是在提醒他,众目睽睽之下,二人尚未成亲,不好与公主如此相处。
裴世瑜只好将匣子往她铺散在垫上的裙面上一放,回头应了声知道,似要走了,忽然,仿佛又想起什么,靠过来些,附耳低声说道:“公主,那天你真好看啊!”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李霓裳却立刻便明白了他的所指。
“今日也是很好看的!” 似怕她多心,他又瞥她一眼,笑着如此补了一句,随即从车上跃了下去,替她关上了车门。
伴着一阵轻快的靴履踏地之声,那人渐渐远去。
李霓裳低头,看着他所留的匣,忽然,眼泪涌了出来。
…… 裴世瑜带着几名亲卫,连夜疾驰,于次日的中午,抵达了太原府。
入城,他沿着街道往府衙疾驰而去,恨不能立刻便见到兄长的面。
沿途的百姓看见他,纷纷停下脚步,向他高声欢呼,恭贺二郎君即将大婚。
原来,他迎娶前朝那位酌春公主的消息早已传开了,满城皆知。
如此一路欢声笑语,龙子驮着他,抵达府衙。
门房看见,急忙去向靖北侯通报消息。
裴世瑛闻讯,放下手里的事,和几名正在议事的家臣官员一道,快步去往大门迎接。
“阿兄!” 裴世瑜正疾步入内,在庭院里看到了出来的兄长,叫了一声。
他的兄长裴世瑛人如其名,光风霁月,如珪如璋,打仗时白衣儒将,平常不在外领兵,常缓带轻衣,看去极是儒雅。
若不是身边认识之人,很难相信,如此一个雅量深致的人,竟是有名的河西裴家当家人靖北侯。
裴世瑛欣喜上前,一把捏住了裴世瑜的臂,打量他几眼,随即转面,和身边之人笑道:“出去几天,虎瞳看起来稳重了不少啊!” 众人都笑了起来,当中那裴世瑜的族叔笑声最大:“可不是吗,就要成亲了,若还和从前一样,岂不是气哭新妇?” “二郎你听好,以后每月若是没有十斤酒,十斤肉送来孝敬,我便将你从前的事都告诉新妇!”另个人又说道。
众人再次大笑个不停。
裴世瑜无可奈何,只好等众人都笑完了,环顾四周,问道:“我阿嫂呢,还没回来吗?” 原来裴世瑛的妻子白氏此前因为商社的事,回往江都母家去了。
这已是半年前的事。
裴世瑜还道自己出去这么久,她早便回了,看这样子,应还在外。
裴世瑛微笑道:“我一收到你要娶亲的消息,便叫人给她送信了。
你放心,应当很快便能回,必能赶上你的婚礼。
” 裴世瑜这才作罢。
他兄弟有些时日没见面了,何况二郎君又大婚在即,应有兄弟间的事要商议,玩笑完毕,众人围在一旁,问了些送亲队伍的事,便纷纷告退,最后剩下了兄弟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