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考中啦!

关灯
一套《通鉴》,统共十二本。

     《通鉴》没在民间书斋流传,都是权贵家族里有。

     谢星珩从前就没学过,还是孟培德赠书里有过一套带有笔记的版本。

    他都要翻烂了。

     顾慎行有书斋,这都好说,他拿一套,顾慎行还能再叫人印。

     他到前厅等一会儿,江知与也带着孩子们出来了。

     顾慎行跟夫郎苏冉,带着儿子顾思勉,送他们到大外。

     谢星珩没看懂江知与的眼神暗示,还跟顾慎行夸孩子乖、孩子聪明,再做个铺垫。

     顾慎行也不知道三个孩子抢药喝的事,笑呵呵的跟着夸。

     两边互相看不到人影了,这两男人,才从各自夫郎那里听说孩子们之间的争抢,都抽了抽嘴角。

     马车里,谢星珩呆滞好久。

    然后捞过两个小宝贝打屁股。

     “我把你们放在心上,你们把我的脸面放在地上!” 他打又下不了狠手,孩子还要笑。

     江知与问他怎么会跟顾慎行聊到孩子。

     谢星珩无奈:“还不是为了占便宜,顾家书香门第,总有个合适的严师愿意收徒吧?” 哪成想,他在那头夸,孩子们在这头拆台。

     江知与也尴尬起来:“是得管管了。

    ” 想了想,他又说:“你要是单纯想找个严师,其实何师兄不错。

    ” 何师兄,何义归,京城镖局的接班人,天生一张冷脸,行事果决,做事粗中有细。

    识得字,武艺过人,教两个小娃娃,易如反掌。

     谢星珩摸摸下巴:“他是不错,等我惦记惦记。

    ” 改天去农庄里了,也铺垫铺垫。

     还要再见见顾慎行的爹。

     兴许这位状元爹,不好意思对别人家的崽太过严厉,整体松紧度刚好符合他们的要求呢? 嗯……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收。

     到时再磨一磨。

     他不行的话,就求助下老师,让老师帮忙写封介绍信。

     去过顾家后,谢星珩再不出门,去农庄的计划延迟,期间只有江知与带着孩子出街逛逛。

     等到出成绩这天,何镖头夫夫俩来找他们,何家兄弟俩则先挤人墙,去看榜。

     外头人多,他们只在门口张望,一眼看不到头。

     江知与拿了梯子,爬到房顶上看,跟下面的人说:“什么都看不清,人挤人的。

    ” 谢星珩今年低调,连带着一起来赶考的丰州县举人们都低调,全都没有跑出去社交。

     这也导致他们现在的住所没几个人知道,到时报喜队都找不到人。

     许行之坐不住,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带头,其他几个跟谢星珩没那么熟的人也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小院里只有一条石子路,路两侧都是泥地。

     京城天冷,进入二月,气温还低着,泥地湿黏,他们走几步,鞋底就沾了厚厚的土块。

     前面的人停了,后面的人还在走,等个“成绩单”,一堆举人还给撞一处,摔得结实。

     这下没谁着急成绩了,都手忙脚乱的爬起来,张罗烧热水,洗手换衣服。

     忙一阵,何家兄弟回来报喜了。

     谢星珩考中了! 这次丰州县来赶考的举人们,只有谢星珩一个人取中,名次很靠前,是第九名。

     “姑爷名声响,好些人都记得他,我们兄弟俩还没挤到前头,就听见有人喊‘谢举人中试了’,那会儿乱糟糟的,只听到名字,我们也不敢轻易回来,挤进去看,才知道真是姑爷取中了,又往外头挤。

    ”何义回说。

     他们往回走时,还有报喜队的人在分工。

     会试考中,那可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

    中试举人只要不做过分的事,殿试浑水摸鱼都能混到个进士,从此鱼跃龙门,正式入仕了。

     所以各处的报喜队极多,有些是有经验有组织的,还有人是临时起意,跟着报喜队身后走的。

     主打一个“见者有份”,先来报喜,拿大赏钱。

    后来报喜,拿小赏钱。

     他们这处低调,报喜的人就是何家兄弟了。

    江知与拿了两只钱袋,给他们兄弟一人一个。

     沾喜气的事儿,兄弟俩都没拒绝。

    收了以后,主动去门外放鞭炮。

     会试之后,还有一个殿试。

     但大家默认会试才是书生地位的分水岭,难如登天。

     此行同来的举人们,见只有谢星珩一个人中试,心里失落,但总体看得开,都跟着道喜祝贺。

     也都说他厉害,生意做了,功名也考下来了。

     江知与张罗了两桌酒,开席没一会儿,顾家夫夫俩带着“状元红”和“状元蹄”来贺喜添菜。

     两桌人挤挤凑凑,加了两双筷子。

     顾慎行一番祝贺后,喝着小酒,跟谢星珩说殿试的事。

     其他没有取中的举人们也听得认真——万一下回就轮到他们了呢? 殿试日子已经定下,在三月十五考。

     这之前,他们要去国子监,学学规矩,免得殿前失仪。

     考试那天,冠带、袍服、鞋袜都要齐整,以书生袍服为佳。

    等到殿试考完,他们要再去一趟国子监,领进士巾袍,等出成绩后,穿着进士巾袍,去殿前点名,听名次,也授官。

     这两回都有文武百官在场,须得稳住,不要因紧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尤其是第二回,这里礼节繁多,跪了又跪的,一切都听着传制官的话来,切忌走神。

     名次确认后,就是琼林宴。

    宴后,状元会获赐冠带朝服,其他人得点赏银。

    数目不多,讨个彩头。

     然后状元带着众进士上表谢恩。

    流程大致同上,走个过场,但不能出差错。

     尤其是名次靠前的,就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半点儿容错率没有。

     上表谢恩后,还要去拜圣人庙,行释菜礼。

     到这里,看似结束了,实则还有诸多细碎的事要办。

     拜房官、考官,会见同年,以及授官事宜要去吏部一趟,若不熟悉流程,得罪了小人,会跑好几趟。

     考完有两个月的探亲假,在这里就能消磨一些,有些进士的探亲假在吏部就能耗一半,很难缠。

     吃酒的举人们听到这里很是唏嘘,在他们看来已经“登天”的进士们,在官场上,就是个初入仕途、无依无靠的小喽啰。

     他们不由看向谢星珩,然后又默默喝酒吃菜。

     谢星珩的话,就不用担心了。

     这种人,在哪里都混得开。

     酒足饭饱,谢星珩送客。

     举人们还在这里住,谢星珩送顾慎行夫夫俩出来。

     顾慎行低声跟谢星珩说:“这阵子看着走走关系,我去吏部打点,我那兄弟说你已经挂名了,看样子不太好。

    ” 谢星珩只是点头。

     这时候的关系走动,不是他说了算。

     看天子想把他往哪里扔,也看林庚能把他放到哪里坐冷板凳。

     这不是他能做主的事,贸然干预,只会坏事。

     不过顾慎行一番心意,他也得领情。

     “谢了,等我这头忙完,给你送份大礼。

    ” 顾慎行摆手:“客气了。

    ” 谢星珩回屋后,陆续来人跟他说告辞。

     没取中的举人们,要返乡回家了,不在京城久留。

     此行就一个许行之会多留一阵,他岳家想要他在京城看看布料、衣裳样式。

     黄家难来一趟京都,就让许行之捎带着把这事儿办了。

     京城很大,到谢星珩从国子监学完规矩,许行之还没逛完现有的裁缝铺。

     谢星珩说他这样不行。

     “你摆个谱,黄乐文应该给你银子了?不缺钱就直接放话,说你没有看中的,摆个价格出来,说要送给贵人。

    什么贵人,不必多说,总之送贵人的。

     “京城遍地是贵人,这里的裁缝铺所制衣料、绣样,必然跟商户人家穿的样式有区别。

    你买回去研究,挑着好的来,放出你的底价,让他们拿好货来找你。

    别买便宜大路货,这些东西黄家都有。

    ” 许行之性格内敛,办事认真,但不够滑头,谢星珩嘱咐一番,看许行之绷着张脸,跟要上刑场一样,就转头跟江知与说:“小鱼,不然你帮一把算了。

    ” 许行之这样,就是人傻钱多的肥羊,价格报了,也买不着什么好东西。

     江知与应下,跟他确认道:“黄家给你多少银子?” 许行之抿抿唇,过了会儿说:“一万两……这个够吗?” 谢星珩呛着了,连声咳嗽。

     好大的手笔! 他脑子快,也懂得黄家此行的野心。

     黄家是在赌合作伙伴的关系,若谢星珩能取中,黄家就要迈步,做官家能穿的衣裳,这才是挣大钱的路子。

     一万两的投资算个屁。

     真是闷声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