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过年啦(捉)

关灯
现有的好日子都给搅黄了。

     林庚问他读书情况如何了。

     江致微作为县官,更多的是挂名,让县城的事务都顺理成章,不会有外力干涉。

     少部分才以县官之名,去做一些实事。

     余下时间,会照看家里,也会读书。

     卫泽能干,家里家外一手抓,需要用到他的,只有他娘亲姜楚英。

    所以,他读书时间还挺多。

     林庚又问:“后年有把握下场吗?” 后年下场,考进士。

     考上了进士,结合他现在的政绩,朝廷可以破例提拔他做知府。

    让他管理南地的某个府城,涵盖下面的县城、乡镇。

     在保证津口县的经济稳步提升之外,带一带附近府县。

     江致微沉思片刻,不敢说有把握。

     林庚点点头:“这样,你写个折子,说你有一计,可以让南地的水果都物尽其用。

    但需要朝廷拨款修路。

    ” 江致微问:“是果酒吗?” “对,南地的折子,呈上去很慢,这都年底了,到驿站都会压到正月后才给送。

    去了京城,再积点灰尘,约莫年中时,才会有人看见。

    看情况吧,运气好,年中时,皇上能看见。

    运气差,你就再写一封,找谢敬之转交。

    ”林庚说。

     朝廷没有钱,这个计策上呈过去,皇帝心动,但不会做。

     可他又舍不下果酒的利润,会反复惦记这件事。

     只要他肯惦记,他就忘不了江致微这个提议人。

     到这时,江致微进京赶考。

     一个县官,进京赶考。

    备受瞩目是应该的。

     而到那时,朝廷的经济压力应有缓和,此事可小范围试做。

     比如从津口县开始试做果酒,更远的地方,路况不好运货,就做果干。

     江致微考中,万事大吉。

     没考中,也可由天子破例提拔。

     当然,提拔之前,肯定会面圣。

    看看他效忠谁。

     林庚不拉拢江致微。

     这种人,适合做纯臣。

     他效忠天子就行了。

     谁当皇帝他效忠谁。

    他不管皇帝是谁,他只为百姓做事。

     林庚推他一把:“别地县官是什么样子,你亲自见过,他们不是为百姓做事的人。

    为着百姓能过温饱日子,辛苦江大人争一争了。

    ” 江致微当上知府,各地县官就好调配了。

     江致微应下。

     他研墨写折子,写完检查一遍,让林庚看看,确认无误,他盖上官印,次日到衙门,叫人送去驿站。

     利州府。

     向家商号干了一件大事。

     他们垄断了整个利州府的米粮,粮价从十四文一斤,当涨到了二十四文一斤。

    糙面陈米都要二十文一斤。

     大过年的,因粮价上涨厉害,别家商号也都缺粮少米,有点存货,也不敢低于向家商号的价格,让百姓怨声载道。

     宋原带着儿子宋游,在利州府附近的县城落脚,听闻这件事,知道机会来了,带着宋游去办事。

     宋游还小,无需参与、提议。

    宋原叫他全程看着,过程里多想想,如果是他,会怎么做。

     等回家,他们父子再复盘。

     早前采买的粮食,都在附近找地方存放着。

     宋原再带着商队去利州府,例行采买粮食,结果只有向家商号有卖的。

     他就带着人去向家商号买。

    问了价格以后,他都听笑了,确认数次,买得多,能不能降价,向家商号都说不行。

    只有这个价,他们爱买不买。

     宋原这时稍透露了一点消息:“我这次是买的军粮,你问问你们东家?” 向家商号的掌柜,看看宋原,哼笑一声:“没得商量,就这个价。

    “ 宋原有耐心,在城里跟他们僵持了三天,每天都上门问价,磨缠价位。

     向家商号不降价,反因宋原没走,知道他很想买,直接放了狠话,这个价位不买,过两天还要涨的。

     宋原不信邪,又等了两天。

     这两天等下来,就到了除夕。

     到除夕开市,向家米行挂牌,粮价三十文一斤。

    陈粮都要二十四文一斤。

     城里许多百姓都拖到了今天才来买粮食,想着大过年的,总不能没米下锅,贵一点就贵一点,少买一点,喝个稀粥罢了。

     结果向家又涨价! 民声沸腾时,宋原领头跟向家掌柜的理论。

     一言不合吵起来,牵扯出来前因后果。

     就是因为宋原买得多,他也诚心想买,所以向家才这样涨价。

     宋原怒极,也有对百姓们的愧疚。

     他双目赤红着望着百姓们拱手道:“对不住大家了,没想到我来买粮食还买错了,向家抬价,让大家过年都吃不着饱饭,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这样,我前阵子还有一批粮食没运走,大家照着常价,十四文一斤,想买的跟着我家伙计去买。

    我损些仓库租子,给大家伙赔罪了!” 十四文一斤,确实是损了仓库租子。

     很小的一笔租金,因为大头在府城兵屯。

     粮食运过去,常家的兵守着,向家商号半点风声都没听到。

     文官哪能朝军营伸手?当地关系的打点,也是别人找向家。

     向家人在外头打听过宋原的动向,知道他那个仓库里就两千斤的粮食。

     一个府城有多少人?两千斤够什么? 再说,宋原是要买粮回津口县的,他卖完手里存货,还得回向家买粮。

     到时继续涨价! 他们等着看好戏,等着宋原来求他们买粮。

    结果宋原临时摆起的米摊,连着售卖到了正月初七,都还有粮食供应。

     更因百姓们怕短期内买不到便宜粮食,来年的粮食要好久才下来,能多买,都多买了。

     大把的银子进账,谁不眼红? 向家开着米行,做着垄断的粮食生意,还让别人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做粮食生意,自家铺面反而一个客人都没有。

     这是什么道理? 向家来人砸摊子了。

     宋原这头也摊牌了。

     他早说了,他是采购军粮的。

     给常家军买的。

     他笑眯眯说:“我们家大人,会把这件事上奏朝廷。

    ” 是非对错,让皇上说。

     向家商号的人知道好歹,同是朝廷官员,向坤跟常如玉都是一部之首,他们同等官职,这事是向家没理,闹到京城讨不了好。

     向家掌柜的立刻回去请了东家过来,东家来赔礼道歉,开口就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他们这便把价格降回去,也是十四文一斤。

     这个价格,宋原不买。

     本就是常价,有何诚意? 每斤降价一文钱,他也嗤笑。

     “天下只有利州府能买粮?” 降价两文钱,他才考虑。

     在两文钱的基础上,会根据最终成交价,给他抹除零头,他才叫人去搬空了向家商号。

     分明是达成共识,将这件事化解了。

     偏偏宋原不按常理出牌,他第二天,在原来的摊位附近,开了一间大的米粮铺子。

     他卖粮。

     按照常价十四文一斤售卖。

     向家的米行还开着,他们也降价了,有离得近的百姓愿意去向家米行买粮食,可向家没有货。

     其他商号也没货。

     向家能去其他地方买粮补货,可成本上去了,无法跟宋原竞价。

     他们气得要撕破脸,告诉向坤。

     宋原理都不理,还大肆请人走街串巷的卖米,宣传启明米行。

     京城的向坤,收到消息时,已过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