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关灯
小
中
大
家传、命定、天赐,而只是云霓乍接、天光偶合?
“性空”?他们摇头。
难道此刻确定无疑归于自己的一切,不是实体、实价、实重,而只是一种暂挂名下的心理安慰? 对此我想多说几句。
我看到不少书籍在解释“空”和“性空”的时候,喜欢用这样一些词语:转瞬即逝、多而必失、富而难守、高而必跌、时过境迁、物换星移……这并没有完全说错,却是浅解。
照佛陀的意思,即便在未逝、未失、未跌、未迁之时,就已经是“空”了。
因此,不是“易空”,而是“性空”,即本质之“空”。
拥有之时,已“空”。
佛教对于一位巨富,并不是预告他“财产不永”,而是启迪他此时此刻也不是实有。
同样,佛教也不是告诫一位高官,会“空”在退休或罢免之后,而是提醒他,在未退未罢的今天,权位的本性也是“空”。
我们不妨用一个最温和的例子,来说明“拥有”之空。
且说一位教师,他对学生的“拥有”就很不真实。
任何学生,一生都重叠着无数社会角色,“学生”只是他们早年的一个薄薄片段,而且他们总会面对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很多课程。
这个教师教了这门课,那要问:用的是什么教科书?这教科书是谁编的?内容有多少与编者本人有关?教师和编者又有什么关系?教的内容,学生接受了多少?丢弃了多少?接受的,后来忘记了多少?没有忘记的,对他的人生是障碍还是助益?……这一连串浅浅的问题,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拥有”,在极大程度上是“假有”。
教师的职业,在社会依存度和信赖度上都远远高于富人和官员,连这个职业都是如此,更不待说其他了。
以一个“空”字道破一切,是不是很悲哀呢? 不。
人世间确实为脆弱和虚荣的人群设置了一系列栏杆和缆绳,道破它们的易断和不实,一开始也许会让人若有所失,深感惶恐。
其实,让脆弱暴露脆弱,让空虚展
难道此刻确定无疑归于自己的一切,不是实体、实价、实重,而只是一种暂挂名下的心理安慰? 对此我想多说几句。
我看到不少书籍在解释“空”和“性空”的时候,喜欢用这样一些词语:转瞬即逝、多而必失、富而难守、高而必跌、时过境迁、物换星移……这并没有完全说错,却是浅解。
照佛陀的意思,即便在未逝、未失、未跌、未迁之时,就已经是“空”了。
因此,不是“易空”,而是“性空”,即本质之“空”。
拥有之时,已“空”。
佛教对于一位巨富,并不是预告他“财产不永”,而是启迪他此时此刻也不是实有。
同样,佛教也不是告诫一位高官,会“空”在退休或罢免之后,而是提醒他,在未退未罢的今天,权位的本性也是“空”。
我们不妨用一个最温和的例子,来说明“拥有”之空。
且说一位教师,他对学生的“拥有”就很不真实。
任何学生,一生都重叠着无数社会角色,“学生”只是他们早年的一个薄薄片段,而且他们总会面对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很多课程。
这个教师教了这门课,那要问:用的是什么教科书?这教科书是谁编的?内容有多少与编者本人有关?教师和编者又有什么关系?教的内容,学生接受了多少?丢弃了多少?接受的,后来忘记了多少?没有忘记的,对他的人生是障碍还是助益?……这一连串浅浅的问题,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拥有”,在极大程度上是“假有”。
教师的职业,在社会依存度和信赖度上都远远高于富人和官员,连这个职业都是如此,更不待说其他了。
以一个“空”字道破一切,是不是很悲哀呢? 不。
人世间确实为脆弱和虚荣的人群设置了一系列栏杆和缆绳,道破它们的易断和不实,一开始也许会让人若有所失,深感惶恐。
其实,让脆弱暴露脆弱,让空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