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大暑常平
关灯
小
中
大
大暑的暑气刚漫过门槛,陈砚已在农部值房。
案上的冰盆里镇着束晚香玉,清凉的香气浸在《大暑农桑要录》上,书页间还夹着各地防暑记录,墨迹在晨光里泛着浅白的光。
最上面那摞是各州府报来的大暑管护册,字迹里都带着些滚烫气,唯有辽东都司的文书透着凉爽——纸面边缘微微发润,想来是书吏在松荫下写就的。
“娘娘,这是工部报的水井修缮清单。
”小翠捧着红册进来,手里还提着个藤编的水桶,桶底的藤条磨得发亮,“今年需修的水井比往年多了三成,尤其是江南的稻田,抽水灌溉正急,只是...”她指尖点着其中一页,“苏州的凿井匠不够用,湖州的二十五个村落还等着开井,怕是要耽误晚稻插秧。
”陈砚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见“湖州凿井”四个字旁画着小小的水井记号,旁边注着“需添匠人二十名”,眉头微蹙:“让杭州的凿井队调二十人过去支援,带足铁钎和麻绳,按口计酬,一口井加半成奖金。
另外,给每个匠人备些清凉油,装在小瓷瓶里,天热蚊虫多,擦在太阳穴能提神。
” 正说着,殿外传来木桶滚动的轱辘声,光禄寺的厨子推着辆独轮车进来,车上装着新熬的荷叶粥,陶瓮口盖着湿布,还渗着些淡绿的粥汁:“娘娘,这是湖广送来的大暑粥,按旧例该分发给割稻的农工,只是...”他用粗布擦了擦脖颈的汗,“有两瓮在路上晃洒了,现在还差六瓮才够数。
”陈砚舀起一勺粥,米粒软烂,荷叶的清香混着米香漫开来:“让御膳房再熬八瓮,多加些莲子,清热解暑。
对了,每瓮配些酱萝卜干,切成细条,粥淡,配着吃爽口。
”厨子应着,又从车斗里掏出张麻纸:“这是农工们托我转的谢帖,说今年的歇脚棚里都放了冰块,比去年凉快多了。
”陈砚展开纸条,见上面盖着三十几个指印,指腹的茧子印都清晰可见,末尾画着个冒着白气的冰盆。
巳时的日头晒得田埂发烫,陈砚换上苎麻的短衫,带着两个锦衣卫去了城郊的稻田。
大暑后的晚稻已栽满田垄,禾苗在水里立得齐整,像排着队的绿衣兵丁。
几个农夫正踩着水车灌溉,木轴转动发出吱呀声,水花顺着槽渠漫进稻田,在禾苗间漾起细碎的光。
见陈砚来了,为首的老农停下脚,脚腕上的泥渍还在往下
案上的冰盆里镇着束晚香玉,清凉的香气浸在《大暑农桑要录》上,书页间还夹着各地防暑记录,墨迹在晨光里泛着浅白的光。
最上面那摞是各州府报来的大暑管护册,字迹里都带着些滚烫气,唯有辽东都司的文书透着凉爽——纸面边缘微微发润,想来是书吏在松荫下写就的。
“娘娘,这是工部报的水井修缮清单。
”小翠捧着红册进来,手里还提着个藤编的水桶,桶底的藤条磨得发亮,“今年需修的水井比往年多了三成,尤其是江南的稻田,抽水灌溉正急,只是...”她指尖点着其中一页,“苏州的凿井匠不够用,湖州的二十五个村落还等着开井,怕是要耽误晚稻插秧。
”陈砚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见“湖州凿井”四个字旁画着小小的水井记号,旁边注着“需添匠人二十名”,眉头微蹙:“让杭州的凿井队调二十人过去支援,带足铁钎和麻绳,按口计酬,一口井加半成奖金。
另外,给每个匠人备些清凉油,装在小瓷瓶里,天热蚊虫多,擦在太阳穴能提神。
” 正说着,殿外传来木桶滚动的轱辘声,光禄寺的厨子推着辆独轮车进来,车上装着新熬的荷叶粥,陶瓮口盖着湿布,还渗着些淡绿的粥汁:“娘娘,这是湖广送来的大暑粥,按旧例该分发给割稻的农工,只是...”他用粗布擦了擦脖颈的汗,“有两瓮在路上晃洒了,现在还差六瓮才够数。
”陈砚舀起一勺粥,米粒软烂,荷叶的清香混着米香漫开来:“让御膳房再熬八瓮,多加些莲子,清热解暑。
对了,每瓮配些酱萝卜干,切成细条,粥淡,配着吃爽口。
”厨子应着,又从车斗里掏出张麻纸:“这是农工们托我转的谢帖,说今年的歇脚棚里都放了冰块,比去年凉快多了。
”陈砚展开纸条,见上面盖着三十几个指印,指腹的茧子印都清晰可见,末尾画着个冒着白气的冰盆。
巳时的日头晒得田埂发烫,陈砚换上苎麻的短衫,带着两个锦衣卫去了城郊的稻田。
大暑后的晚稻已栽满田垄,禾苗在水里立得齐整,像排着队的绿衣兵丁。
几个农夫正踩着水车灌溉,木轴转动发出吱呀声,水花顺着槽渠漫进稻田,在禾苗间漾起细碎的光。
见陈砚来了,为首的老农停下脚,脚腕上的泥渍还在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