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市井新声
关灯
小
中
大
晨光微熹,长安西市刚刚卸下门板。
卖胡饼的刘老汉像往常一样推着独轮车来到老位置,却发现街角新搭起了一座彩棚,棚前挂着"官秤处"的木牌。
几个身着浅绿官服的小吏正在调试一杆造型奇特的铜秤。
"老丈,要称面吗?"年轻吏员热情招呼,"今日新秤启用,免收秤钱。
" 刘老汉将信将疑地递上布袋。
只见吏员将面粉倒入秤盘,拨动几个铜码,立刻报出:"二斗七升,比老秤多出半升哩!" 围观的小贩们哗然。
这杆新式"三码秤"是太府寺新制的标准衡器,不仅精准,还杜绝了缺斤短两的猫腻。
更妙的是,各坊市设立的二十处官秤点,全部免费使用。
消息像长了翅膀,午时不到就传遍全城。
东市绸缎庄的赵掌柜摸着新领到的"标准尺"——一种刻有精细刻度的黄铜尺,啧啧称奇:"再不用跟客人争长短了!" 皇城中,李承乾正在听取太府寺卿的汇报。
"陛下,首批发放标准度量衡三千件,市井反应极佳。
"太府寺卿呈上一叠文书,"这是各行业请求定制专用衡器的名录..." 李承乾翻阅着长长的清单:药行要分厘秤、金铺要戥子、布庄要匹尺...甚至还有渔市请求制作量鱼箱。
"准。
但切记,所有衡器必须由将作监统一制作,加盖太府印。
"皇帝特别叮嘱,"另设'市监'巡查,发现私造者严惩不贷!" 这项改革在朝会上引发争议。
户部尚书忧心忡忡:"统一度量固然好,但制作费用恐伤国本。
" "崔卿过虑了。
"李承乾笑道,"朕已命市监收取商铺押金,器具完好归还时退款。
如此循环使用,所费无几。
" 魏征却想到更深:"老臣以为,当借此整顿市税。
以往各市自定度量,奸吏往往大斗进小斗出..." "魏公慧眼。
"李承乾颔首,"传旨,即日起所有市税改用官秤,另设'税则碑'公示标准,让百姓明明白白纳税!" 新政实施半月,长安商业气象一新。
最热闹的要数西市新设的"评市署"——这里不仅调解买卖纠纷,还定期公布各货行情。
商贾们发现,以往靠信息不对称牟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这日李承乾微服私访,在评市署外听到段有趣对话: "老哥,这绢价怎比上月低了?" "嗨,评市署新贴了扬州来报,说那边新织坊产量翻番..." "怪不得!明日改贩瓷器去..." 皇帝满意而笑。
正欲离开,忽见署前围着一群人。
挤进去才知是个胡商在投诉买的茶叶掺假。
署令正用新发明的"试茶法"——将茶叶浸泡后比对沉浮比例,很快判明真伪。
"妙哉!"李承乾不禁出声赞叹。
回宫后立即下诏,命各行业能工巧匠集思广益,编制各类商品鉴别方法,刻成《辨物志》发放各地市署。
转眼到了夏税时节。
往年此时,各县衙前总是挤满怨声载道的农户。
今年却大不相同——各乡设立的"税粮官仓"前,农人们秩序井然地排队纳粮。
新推广的"等粮柜"将稻麦按品质分三级收纳,优质优价,杜绝了胥吏压级的积弊。
京兆府报来喜讯:因纳税公平,今年夏税竟比往年多收三成,且"民无怨言"四字被朱笔重点圈出。
李承乾当即传令嘉奖京兆尹,并将"等粮法"推行全国。
商业的繁荣催生了新的需求。
这日将作监呈上一件新奇玩意——由阎立德设计的"银票范"。
这是种铜制印版,能在特制桑皮纸上压印出精美纹样,用作大额交易的凭证。
"陛下,此票内置密记,各州钱庄可对照验伪。
"阎立德演示着暗记处的
卖胡饼的刘老汉像往常一样推着独轮车来到老位置,却发现街角新搭起了一座彩棚,棚前挂着"官秤处"的木牌。
几个身着浅绿官服的小吏正在调试一杆造型奇特的铜秤。
"老丈,要称面吗?"年轻吏员热情招呼,"今日新秤启用,免收秤钱。
" 刘老汉将信将疑地递上布袋。
只见吏员将面粉倒入秤盘,拨动几个铜码,立刻报出:"二斗七升,比老秤多出半升哩!" 围观的小贩们哗然。
这杆新式"三码秤"是太府寺新制的标准衡器,不仅精准,还杜绝了缺斤短两的猫腻。
更妙的是,各坊市设立的二十处官秤点,全部免费使用。
消息像长了翅膀,午时不到就传遍全城。
东市绸缎庄的赵掌柜摸着新领到的"标准尺"——一种刻有精细刻度的黄铜尺,啧啧称奇:"再不用跟客人争长短了!" 皇城中,李承乾正在听取太府寺卿的汇报。
"陛下,首批发放标准度量衡三千件,市井反应极佳。
"太府寺卿呈上一叠文书,"这是各行业请求定制专用衡器的名录..." 李承乾翻阅着长长的清单:药行要分厘秤、金铺要戥子、布庄要匹尺...甚至还有渔市请求制作量鱼箱。
"准。
但切记,所有衡器必须由将作监统一制作,加盖太府印。
"皇帝特别叮嘱,"另设'市监'巡查,发现私造者严惩不贷!" 这项改革在朝会上引发争议。
户部尚书忧心忡忡:"统一度量固然好,但制作费用恐伤国本。
" "崔卿过虑了。
"李承乾笑道,"朕已命市监收取商铺押金,器具完好归还时退款。
如此循环使用,所费无几。
" 魏征却想到更深:"老臣以为,当借此整顿市税。
以往各市自定度量,奸吏往往大斗进小斗出..." "魏公慧眼。
"李承乾颔首,"传旨,即日起所有市税改用官秤,另设'税则碑'公示标准,让百姓明明白白纳税!" 新政实施半月,长安商业气象一新。
最热闹的要数西市新设的"评市署"——这里不仅调解买卖纠纷,还定期公布各货行情。
商贾们发现,以往靠信息不对称牟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这日李承乾微服私访,在评市署外听到段有趣对话: "老哥,这绢价怎比上月低了?" "嗨,评市署新贴了扬州来报,说那边新织坊产量翻番..." "怪不得!明日改贩瓷器去..." 皇帝满意而笑。
正欲离开,忽见署前围着一群人。
挤进去才知是个胡商在投诉买的茶叶掺假。
署令正用新发明的"试茶法"——将茶叶浸泡后比对沉浮比例,很快判明真伪。
"妙哉!"李承乾不禁出声赞叹。
回宫后立即下诏,命各行业能工巧匠集思广益,编制各类商品鉴别方法,刻成《辨物志》发放各地市署。
转眼到了夏税时节。
往年此时,各县衙前总是挤满怨声载道的农户。
今年却大不相同——各乡设立的"税粮官仓"前,农人们秩序井然地排队纳粮。
新推广的"等粮柜"将稻麦按品质分三级收纳,优质优价,杜绝了胥吏压级的积弊。
京兆府报来喜讯:因纳税公平,今年夏税竟比往年多收三成,且"民无怨言"四字被朱笔重点圈出。
李承乾当即传令嘉奖京兆尹,并将"等粮法"推行全国。
商业的繁荣催生了新的需求。
这日将作监呈上一件新奇玩意——由阎立德设计的"银票范"。
这是种铜制印版,能在特制桑皮纸上压印出精美纹样,用作大额交易的凭证。
"陛下,此票内置密记,各州钱庄可对照验伪。
"阎立德演示着暗记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