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隐秘往事
关灯
小
中
大
中级人民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时搞爆炸。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把法庭给炸了,妈妈就有机会得救。
如果不是段清紧急联系陶然,李海洋的计划很有可能就付诸实施了。
那样的话,不但救不了段雪,还会把他自己搭进去。
从段清那里得知消息后,陶然一秒钟都不敢耽搁,马上打电话给肖琳,李海洋还没离开沈阳就被控制了。
事后,肖琳让李海洋跟段雪通过一次电话。
正在看守所接受讯问的段雪听到电话那头儿子的声音,顿时乱了阵脚,失声痛哭。
等她弄明白事情原委,主动提出要见陶然。
可在这之前,陶然已经向陆支队长说明了情况,并申请回避。
得到上级特批后,陶然才去金枫看守所提审段雪。
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六年多。
上一次是在海川,陶然被段雪关在铁栅门后,而这一次,被关在铁栅门后的人成了段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式讯问前,陶然掏出香烟,问段雪抽不抽。
段雪摇头:“早就不抽了,戒了。
” “什么时候戒的?” “怀孕以后。
” 陶然皱起眉头:“不是入监体检才发现怀孕的吗?这才多久。
” 段雪抬头看他一眼,欲言又止。
陶然示意小刘给她打开手铐,然后点上烟递给她。
段雪呛了两口:“这烟劲太大……” 陶然说:“要不怎么醒神呢。
说说吧,你提出要见我,想说啥?” 段雪默默抽完一支烟,又要了第二支。
“不记得谁说过,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一个单身的女人难上加难。
” “做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兴许就不那么难。
”陶然接住她的话。
段雪回避着陶然的目光。
虽然不知道陶然究竟成没成家,有没有其他的女人,但他这些年来一直在追捕自己是真,他对自己又爱又恨应该也是真的。
她暗暗提醒自己,现在她面对的是个警察,是审讯自己的人。
“在五爱市场,要不是出了那件事,本来我可以卖服装一直卖下去,能赚着钱,能过上好日子。
可是,有人不想让我过好日子。
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我才相信,天下乌鸦一般黑。
” “所以,你就认定只有黑吃黑才能解决问题,就不肯相信一下法律?”陶然想起了她当年讲过的那个故事,她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她闺蜜,其实就是她自己。
“哼,法律?这年头守法良民能发财吗?不但发不了财,还尽受欺负。
那些发财的哪个守规矩了?他们不心黑手狠能赚到钱?只要有了钱,谁还在乎你是黑的白的?” “任何违法的事,只要你做了,就要付出代价。
杀人偿命,你命都没了,要钱还有啥用?” “反正我就想做个有钱人,钱越多越好,没钱还活个什么劲?”段雪把烟头扔在地上,用一只脚碾碎。
“段雪,你是不是跟上张云彪后就学坏了,道都走歪了。
” “哪有什么现成的道,不都是瞎闯吗?闯过了就是道。
至少姓张的活得像个爷们儿。
“那你为啥还要打死他?” “他该死呗,早就该死,要他死的人多了去了。
” “那为啥弄死他的是你,不是别人?”陶然把问题往核心上引。
“他太欺负人,打我、骂我,我受不了……”段雪突然失控,双手掩面抽泣。
小刘看看陶然,陶然冲他微微摇头,意思是让她哭个够。
待段雪的抽泣声渐止,陶然递过一包纸巾,又用一次性纸杯倒了一杯开水,放在讯问椅的搁板上。
段雪擤着鼻子:“他活着让我觉得憋屈,没想到他死了我也没能安生,我想不通,为啥我这么背呢……” “你已经够幸运了,至少保住了一条命。
”眼前这个女人的偏执程度远远超出陶然的预料,不是花几个小时几天时间就能纠正过来的。
“可是坐牢坐到死,我不甘心。
那些人都够枪毙几个来回的,他们为什么啥事没有,-个个人模狗样活得好好儿的?” “人家是人家,你是你,一码归一码。
你先把自己的事说清楚,再检举揭发其他人不迟。
1995年11月28日你在什么地方,都干了啥?” 段雪咕咚咕呼把纸杯里的水喝光,用手撸了一把脸,把头发整理好,抬头挺直身子:“好吧,我说,但有一条,杀张云彪是我自己的事,不赖其他人。
” 往下,段雪就把自己从何时起下决心杀张云彪,怎样跟马忠义商量,分别给孙冠球、马忠义多少报酬,一五一十都倒了出来,一点儿没拖泥带水。
陶然听着,也不表态,只是给她点烟续水。
小刘埋头记录,不敢有任何遗漏。
凌晨3时许,终于到了确认笔录环节。
段雪嗓子哑了,但逻辑依旧清晰,精神头也不错,始终把胸背挺得直直的。
最后,她要求小刘把下面几句话写上:“张云彪、李永财、沈忠良,他们一个个都欠收拾,他们哪个都不是好鸟,全都该死,死几回都不冤!我就是气不过,为什么法律治不了他们!” 小刘用目光询问陶然,陶然点点头。
讯问结束,看守民警把段雪带回监房。
段雪走到门口又回过身:“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交代的那些事跟我哥哥、弟弟、儿子、女儿都不相干,千万不要难为他们。
” 与此同时,李海洋被沈阳市公安局收容教育三个月。
等他从收容所出来,才听说母亲已改判了无期。
在段雪写给女儿的信里,她恳求女儿,认不认她这个妈没关系,但一定要听陶然的话。
如果不是陶然,李海洋也许早就进监狱了,段雪也根本没有信心争取减刑并且重获自由。
“他缺席了你的成长,但你不要怪他,都是我的错,他没做错什么,你要相信,妈妈爱你,爸爸也爱你。
” 段玉读了这封信才明白,数月前庄渊给她拉的游戏队友,原来都是眼前这个警察安插的“卧底”。
这个警察……怎么说呢,没有中年男人的油腻,沉稳而自信,让人感觉踏实安心,跟段玉想象中父亲的形象非常接近。
不过,段玉还没有勇气开口管他叫爸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母亲从没向她透露过父亲的真实身份,只说他是一个槜洲的生意人。
自从懂事起,只要听到槜洲这个地名,段玉就会心生向往,那里有小舅一家,还有她那个神秘的父亲。
她在广州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然后步表哥段家鑫的后尘去法国里昂读商科,毕业后跟着段家鑫在鹏飞集团海外公司工作。
除了妈妈,她跟东北没有一点儿联系,等她知道她还有个名叫李海洋的同母异父哥哥,已经是大学毕业之后了。
李海洋的处境让段玉意识到,母亲之所以对她隐瞒生父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担心他们父女相认,担心她会像李海洋一样被生父夺走。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妈妈害怕的事,那一定是害怕失去女儿。
妈妈干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为此失去了自由,但她爱她的儿女,她宁愿付出一切代价,包括她的生命,也不愿她的儿女受到一丝伤害。
六岁时被母亲抛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六年,除了偶尔跟母亲通个电话,写几张明信片,段玉连母亲长什么样都想不起来了,更何况从未谋面的父亲。
在她的认知里,大舅和舅妈代替了父母,而亲生父母跟她似乎没什么关系。
这十六年来,段玉过得逍遥自在,即便远渡重洋去法国上学和工作,也从不感到孤单。
段家鑫曾给她打包票:“只要鹏飞集团在,咱们俩的日子不用愁。
” 可现在突然冒出了一个警察父亲,还带着一个年轻警察小林,他们似乎掌握了鹏飞集团某个下属公司涉嫌洗钱的证据,这让她不知所措。
她告诉他们,鹏飞集团推出服务“一带一路”的年度计划后,她留意到杭州有个适合她的岗位,马上就向公司提出了申请--毕竟不能在法国待一步子,杭州离槜洲很近,而槜洲有她小舅一家。
她心里还有一个隐隐的念头,她的生父是不是还在槜洲? 比起坐在电脑前做财务报表,段玉更喜欢现在的工作,也喜欢杭州的生活。
她经常陪客户从杭州坐火车到义乌商贸城看货。
她对陶然说:“我约了两位欧洲客户,明天要去一家商铺看货,他们想采购万圣节用品。
” “不要紧,今天晚上我们就能完事,不会影响你明天的工作。
”为了消除段玉的紧张情绪,陶然让段玉谈谈她的工作情况,可以从明天要去的这家商铺说起。
这家商铺名叫致勤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位河南女老板开的,在商贸城附近还开着一个工厂,从设计、开模到生产一条龙到底。
起初产品主要出口美国,义新欧班列开通后,又开始和欧洲贸易。
“货物到达目标国后,由当地外贸公司分销给各个商超,最后出现在各家各户的客厅或孩子们的手里。
” “就卖南瓜灯?刨去运费和税费,得卖多少才能回本呀?”小林不解。
“跟我去一趟商贸城你就能明白了--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而且质量有保证,薄利多销嘛。
比如明天我们要去的这家致勤工艺品有限公司,他们的万圣节装饰在美国卖了二十年,口碑一直很好。
” “货运也是你们公司做吗?这个义新欧班列是怎么回事?”陶然问。
“是啊,货运我们也做。
从义乌到法国里昂需要二十天左右,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后到达西班牙。
2016年以前,我们走的大部分是海运,海运到欧洲差不多要两个月。
有了中欧班列之后,节省了一大半的时间。
我也是工作之后才了解到的,中欧班列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列火车从头开到尾。
在国内,每经过一个铁路局的管辖地段就要更换一次车头和司机,在国外,则是每经过一个国家更换一次。
所以,从义乌到里昂的班列就相当于一场以铁轨为赛道的超远距离接力赛。
而且还有些国家,比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他们的铁路是宽轨,而中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标准轨,所以中欧班列运行途中至少还要进行两次换轨。
” “这么麻烦啊,那在货运这一块,你们公司具体做点儿啥?”小林不经意地引导着谈话的方向。
“主要是在铁路和海关部门之间跑手续、递材料,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 “一般都有些什么样的突发情况呢?” “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要问具体的经办人。
我的工作就是带欧洲客户看货下订单,产品装箱完成,就交给下一个环节了。
” “你以前做财务,也是用这台电脑?”小林示意她把笔记本电脑打开。
段玉打开电脑,用口令登录公司页面。
她心想,不就是常规的办理贷款、结算外汇、异地支付或者跨境支付吗,这些都是正常工作,能有什么问题呢? 小林没想到这么顺利,他抑制着内心的激动,飞快地浏览着页面,很快发现了疑点。
他指着屏幕上的单据:“你们看,同样是从法国运回国内的葡萄酒,产地和品牌都一样,价格却差了很多。
还有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有的贵了几倍,这都是极不正常的。
反之也一样,从国内发货的服装、家电、玩具根本不值那么多钱,对方却愿意出高价买下,这就涉嫌通过跨境交易洗钱犯罪。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段玉怯怯地望向陶然:“这些单据上面的货物,对我来说仅仅是个商品名称,从来没见过实物,每种商品的实际价格我也没什么概念,我只负责按规定操作。
” 陶然安慰她:“这不是你的问题,不用紧张。
” 临走前,小林在段玉的电脑上安装了一个小程序,陶然叮嘱段玉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要向公司的任何人透露跟警察见过面,包括段家鑫。
杭州见面之后没几天,段玉还没从乍见生父的震惊中缓过神来,小林却在电话里告诉她,陶然突然发病,正在医院救。
她一下懵了,问小林是否需要她去槜洲。
小林说现在不需要,等病情稳定后会通知她,让她正常到公司上班。
段玉每天跟小林通话了解陶然的病情,得知陶然已转到特护病房,她才松了口气。
她问小林:“我能和妈妈一起去看看他吗?” 退休后,陈晶晶养成了每天早上到母亲家探望的习惯,帮着母亲做点儿家务,有时留在那里吃中饭。
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个人过日子太冷清,为打发时间,她一头扎进老街坊的绣衣坊里,跟十几个老太太一起给加工厂的服装剪线头、穿珠子、钉金属片,偶尔也缝个领子纳个腰线什么的。
她抱怨眼睛看不清,曾经信誓旦旦说到了八十岁就不碰针线了,可是,眼瞅着都八十一了,她还让陈晶晶给她网购老花镜,继续以每天二十元到三十元不等的报酬做针线活。
陈晶晶埋怨:“你是没的吃还是没的穿,非要做这些手工,一会儿颈椎病发了天旋地转,一会儿又闹便秘了不得安宁。
” 母亲嘿嘿一笑:“倒不是为了挣几个钱,和一帮老太太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半天一眨眼就过去了,比在家混吃等死强。
” 再往后,母亲干脆拉着陈晶晶帮她一起干,理由总是很充分,“这批加工活很划算,一件两毛钱呢”,要不就是“厂里催着要,出口服装不能耽误”,或者是“大家都在加班加点,马阿姨徐阿姨晚上还在家赶工呢”。
母亲甚至手把手地教她用线带盘扣子,她终于忍无可忍:“妈,你当还是我上小学上初中那会儿呀,回家放下书包就帮你缝尼龙衫,作业都不让我做。
” 母亲白了她一眼:“这不也没耽误你上警校不是?” 想起小时候受的罪,陈晶晶就火大。
“要不是高中我坚持去住校,没准啥也考不上!” “考不上大学说不定更好,你那些老同学,沈亚萍、林国琴她们,高中毕业就去厂里上班,后来自己办加工厂,现在一个个都成了老板老板娘。
还有你表姐,复读一年没考上彻底死了心,去供销社当售货员,后来夫妻俩到青莲市场闯荡,光是给金仕翎卖羽绒服就卖大发了,如今住着大别墅,孙子孙女都上国际学校--” “得得得,就你闺女没出息还不行吗?"陈晶晶拿过挎包,走到门口换鞋。
“你这是要去哪儿啊?还没吃午饭呢。
” “我约了人去爬山,中午在外面吃,明天我也不来了,有组织活动。
”陈晶晶逃也似的离开了母亲家。
母亲年轻的时候在金枫城郊一家针织厂车间摇横机,织尼龙衫羊毛衫,再以前在一家乡镇办的线厂当接线工,当时她的身份还 是农民。
不过,在母亲的认知里,在工厂上班就算是工人了。
陈晶晶听母亲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搞公私合营,外公随老东家的私人布庄归并到国营工厂。
学徒出身的外公担任纺织车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把法庭给炸了,妈妈就有机会得救。
如果不是段清紧急联系陶然,李海洋的计划很有可能就付诸实施了。
那样的话,不但救不了段雪,还会把他自己搭进去。
从段清那里得知消息后,陶然一秒钟都不敢耽搁,马上打电话给肖琳,李海洋还没离开沈阳就被控制了。
事后,肖琳让李海洋跟段雪通过一次电话。
正在看守所接受讯问的段雪听到电话那头儿子的声音,顿时乱了阵脚,失声痛哭。
等她弄明白事情原委,主动提出要见陶然。
可在这之前,陶然已经向陆支队长说明了情况,并申请回避。
得到上级特批后,陶然才去金枫看守所提审段雪。
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六年多。
上一次是在海川,陶然被段雪关在铁栅门后,而这一次,被关在铁栅门后的人成了段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式讯问前,陶然掏出香烟,问段雪抽不抽。
段雪摇头:“早就不抽了,戒了。
” “什么时候戒的?” “怀孕以后。
” 陶然皱起眉头:“不是入监体检才发现怀孕的吗?这才多久。
” 段雪抬头看他一眼,欲言又止。
陶然示意小刘给她打开手铐,然后点上烟递给她。
段雪呛了两口:“这烟劲太大……” 陶然说:“要不怎么醒神呢。
说说吧,你提出要见我,想说啥?” 段雪默默抽完一支烟,又要了第二支。
“不记得谁说过,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一个单身的女人难上加难。
” “做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兴许就不那么难。
”陶然接住她的话。
段雪回避着陶然的目光。
虽然不知道陶然究竟成没成家,有没有其他的女人,但他这些年来一直在追捕自己是真,他对自己又爱又恨应该也是真的。
她暗暗提醒自己,现在她面对的是个警察,是审讯自己的人。
“在五爱市场,要不是出了那件事,本来我可以卖服装一直卖下去,能赚着钱,能过上好日子。
可是,有人不想让我过好日子。
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我才相信,天下乌鸦一般黑。
” “所以,你就认定只有黑吃黑才能解决问题,就不肯相信一下法律?”陶然想起了她当年讲过的那个故事,她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她闺蜜,其实就是她自己。
“哼,法律?这年头守法良民能发财吗?不但发不了财,还尽受欺负。
那些发财的哪个守规矩了?他们不心黑手狠能赚到钱?只要有了钱,谁还在乎你是黑的白的?” “任何违法的事,只要你做了,就要付出代价。
杀人偿命,你命都没了,要钱还有啥用?” “反正我就想做个有钱人,钱越多越好,没钱还活个什么劲?”段雪把烟头扔在地上,用一只脚碾碎。
“段雪,你是不是跟上张云彪后就学坏了,道都走歪了。
” “哪有什么现成的道,不都是瞎闯吗?闯过了就是道。
至少姓张的活得像个爷们儿。
“那你为啥还要打死他?” “他该死呗,早就该死,要他死的人多了去了。
” “那为啥弄死他的是你,不是别人?”陶然把问题往核心上引。
“他太欺负人,打我、骂我,我受不了……”段雪突然失控,双手掩面抽泣。
小刘看看陶然,陶然冲他微微摇头,意思是让她哭个够。
待段雪的抽泣声渐止,陶然递过一包纸巾,又用一次性纸杯倒了一杯开水,放在讯问椅的搁板上。
段雪擤着鼻子:“他活着让我觉得憋屈,没想到他死了我也没能安生,我想不通,为啥我这么背呢……” “你已经够幸运了,至少保住了一条命。
”眼前这个女人的偏执程度远远超出陶然的预料,不是花几个小时几天时间就能纠正过来的。
“可是坐牢坐到死,我不甘心。
那些人都够枪毙几个来回的,他们为什么啥事没有,-个个人模狗样活得好好儿的?” “人家是人家,你是你,一码归一码。
你先把自己的事说清楚,再检举揭发其他人不迟。
1995年11月28日你在什么地方,都干了啥?” 段雪咕咚咕呼把纸杯里的水喝光,用手撸了一把脸,把头发整理好,抬头挺直身子:“好吧,我说,但有一条,杀张云彪是我自己的事,不赖其他人。
” 往下,段雪就把自己从何时起下决心杀张云彪,怎样跟马忠义商量,分别给孙冠球、马忠义多少报酬,一五一十都倒了出来,一点儿没拖泥带水。
陶然听着,也不表态,只是给她点烟续水。
小刘埋头记录,不敢有任何遗漏。
凌晨3时许,终于到了确认笔录环节。
段雪嗓子哑了,但逻辑依旧清晰,精神头也不错,始终把胸背挺得直直的。
最后,她要求小刘把下面几句话写上:“张云彪、李永财、沈忠良,他们一个个都欠收拾,他们哪个都不是好鸟,全都该死,死几回都不冤!我就是气不过,为什么法律治不了他们!” 小刘用目光询问陶然,陶然点点头。
讯问结束,看守民警把段雪带回监房。
段雪走到门口又回过身:“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交代的那些事跟我哥哥、弟弟、儿子、女儿都不相干,千万不要难为他们。
” 与此同时,李海洋被沈阳市公安局收容教育三个月。
等他从收容所出来,才听说母亲已改判了无期。
在段雪写给女儿的信里,她恳求女儿,认不认她这个妈没关系,但一定要听陶然的话。
如果不是陶然,李海洋也许早就进监狱了,段雪也根本没有信心争取减刑并且重获自由。
“他缺席了你的成长,但你不要怪他,都是我的错,他没做错什么,你要相信,妈妈爱你,爸爸也爱你。
” 段玉读了这封信才明白,数月前庄渊给她拉的游戏队友,原来都是眼前这个警察安插的“卧底”。
这个警察……怎么说呢,没有中年男人的油腻,沉稳而自信,让人感觉踏实安心,跟段玉想象中父亲的形象非常接近。
不过,段玉还没有勇气开口管他叫爸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母亲从没向她透露过父亲的真实身份,只说他是一个槜洲的生意人。
自从懂事起,只要听到槜洲这个地名,段玉就会心生向往,那里有小舅一家,还有她那个神秘的父亲。
她在广州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然后步表哥段家鑫的后尘去法国里昂读商科,毕业后跟着段家鑫在鹏飞集团海外公司工作。
除了妈妈,她跟东北没有一点儿联系,等她知道她还有个名叫李海洋的同母异父哥哥,已经是大学毕业之后了。
李海洋的处境让段玉意识到,母亲之所以对她隐瞒生父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担心他们父女相认,担心她会像李海洋一样被生父夺走。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妈妈害怕的事,那一定是害怕失去女儿。
妈妈干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为此失去了自由,但她爱她的儿女,她宁愿付出一切代价,包括她的生命,也不愿她的儿女受到一丝伤害。
六岁时被母亲抛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六年,除了偶尔跟母亲通个电话,写几张明信片,段玉连母亲长什么样都想不起来了,更何况从未谋面的父亲。
在她的认知里,大舅和舅妈代替了父母,而亲生父母跟她似乎没什么关系。
这十六年来,段玉过得逍遥自在,即便远渡重洋去法国上学和工作,也从不感到孤单。
段家鑫曾给她打包票:“只要鹏飞集团在,咱们俩的日子不用愁。
” 可现在突然冒出了一个警察父亲,还带着一个年轻警察小林,他们似乎掌握了鹏飞集团某个下属公司涉嫌洗钱的证据,这让她不知所措。
她告诉他们,鹏飞集团推出服务“一带一路”的年度计划后,她留意到杭州有个适合她的岗位,马上就向公司提出了申请--毕竟不能在法国待一步子,杭州离槜洲很近,而槜洲有她小舅一家。
她心里还有一个隐隐的念头,她的生父是不是还在槜洲? 比起坐在电脑前做财务报表,段玉更喜欢现在的工作,也喜欢杭州的生活。
她经常陪客户从杭州坐火车到义乌商贸城看货。
她对陶然说:“我约了两位欧洲客户,明天要去一家商铺看货,他们想采购万圣节用品。
” “不要紧,今天晚上我们就能完事,不会影响你明天的工作。
”为了消除段玉的紧张情绪,陶然让段玉谈谈她的工作情况,可以从明天要去的这家商铺说起。
这家商铺名叫致勤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位河南女老板开的,在商贸城附近还开着一个工厂,从设计、开模到生产一条龙到底。
起初产品主要出口美国,义新欧班列开通后,又开始和欧洲贸易。
“货物到达目标国后,由当地外贸公司分销给各个商超,最后出现在各家各户的客厅或孩子们的手里。
” “就卖南瓜灯?刨去运费和税费,得卖多少才能回本呀?”小林不解。
“跟我去一趟商贸城你就能明白了--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而且质量有保证,薄利多销嘛。
比如明天我们要去的这家致勤工艺品有限公司,他们的万圣节装饰在美国卖了二十年,口碑一直很好。
” “货运也是你们公司做吗?这个义新欧班列是怎么回事?”陶然问。
“是啊,货运我们也做。
从义乌到法国里昂需要二十天左右,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后到达西班牙。
2016年以前,我们走的大部分是海运,海运到欧洲差不多要两个月。
有了中欧班列之后,节省了一大半的时间。
我也是工作之后才了解到的,中欧班列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列火车从头开到尾。
在国内,每经过一个铁路局的管辖地段就要更换一次车头和司机,在国外,则是每经过一个国家更换一次。
所以,从义乌到里昂的班列就相当于一场以铁轨为赛道的超远距离接力赛。
而且还有些国家,比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他们的铁路是宽轨,而中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标准轨,所以中欧班列运行途中至少还要进行两次换轨。
” “这么麻烦啊,那在货运这一块,你们公司具体做点儿啥?”小林不经意地引导着谈话的方向。
“主要是在铁路和海关部门之间跑手续、递材料,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 “一般都有些什么样的突发情况呢?” “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要问具体的经办人。
我的工作就是带欧洲客户看货下订单,产品装箱完成,就交给下一个环节了。
” “你以前做财务,也是用这台电脑?”小林示意她把笔记本电脑打开。
段玉打开电脑,用口令登录公司页面。
她心想,不就是常规的办理贷款、结算外汇、异地支付或者跨境支付吗,这些都是正常工作,能有什么问题呢? 小林没想到这么顺利,他抑制着内心的激动,飞快地浏览着页面,很快发现了疑点。
他指着屏幕上的单据:“你们看,同样是从法国运回国内的葡萄酒,产地和品牌都一样,价格却差了很多。
还有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有的贵了几倍,这都是极不正常的。
反之也一样,从国内发货的服装、家电、玩具根本不值那么多钱,对方却愿意出高价买下,这就涉嫌通过跨境交易洗钱犯罪。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段玉怯怯地望向陶然:“这些单据上面的货物,对我来说仅仅是个商品名称,从来没见过实物,每种商品的实际价格我也没什么概念,我只负责按规定操作。
” 陶然安慰她:“这不是你的问题,不用紧张。
” 临走前,小林在段玉的电脑上安装了一个小程序,陶然叮嘱段玉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要向公司的任何人透露跟警察见过面,包括段家鑫。
杭州见面之后没几天,段玉还没从乍见生父的震惊中缓过神来,小林却在电话里告诉她,陶然突然发病,正在医院救。
她一下懵了,问小林是否需要她去槜洲。
小林说现在不需要,等病情稳定后会通知她,让她正常到公司上班。
段玉每天跟小林通话了解陶然的病情,得知陶然已转到特护病房,她才松了口气。
她问小林:“我能和妈妈一起去看看他吗?” 退休后,陈晶晶养成了每天早上到母亲家探望的习惯,帮着母亲做点儿家务,有时留在那里吃中饭。
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个人过日子太冷清,为打发时间,她一头扎进老街坊的绣衣坊里,跟十几个老太太一起给加工厂的服装剪线头、穿珠子、钉金属片,偶尔也缝个领子纳个腰线什么的。
她抱怨眼睛看不清,曾经信誓旦旦说到了八十岁就不碰针线了,可是,眼瞅着都八十一了,她还让陈晶晶给她网购老花镜,继续以每天二十元到三十元不等的报酬做针线活。
陈晶晶埋怨:“你是没的吃还是没的穿,非要做这些手工,一会儿颈椎病发了天旋地转,一会儿又闹便秘了不得安宁。
” 母亲嘿嘿一笑:“倒不是为了挣几个钱,和一帮老太太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半天一眨眼就过去了,比在家混吃等死强。
” 再往后,母亲干脆拉着陈晶晶帮她一起干,理由总是很充分,“这批加工活很划算,一件两毛钱呢”,要不就是“厂里催着要,出口服装不能耽误”,或者是“大家都在加班加点,马阿姨徐阿姨晚上还在家赶工呢”。
母亲甚至手把手地教她用线带盘扣子,她终于忍无可忍:“妈,你当还是我上小学上初中那会儿呀,回家放下书包就帮你缝尼龙衫,作业都不让我做。
” 母亲白了她一眼:“这不也没耽误你上警校不是?” 想起小时候受的罪,陈晶晶就火大。
“要不是高中我坚持去住校,没准啥也考不上!” “考不上大学说不定更好,你那些老同学,沈亚萍、林国琴她们,高中毕业就去厂里上班,后来自己办加工厂,现在一个个都成了老板老板娘。
还有你表姐,复读一年没考上彻底死了心,去供销社当售货员,后来夫妻俩到青莲市场闯荡,光是给金仕翎卖羽绒服就卖大发了,如今住着大别墅,孙子孙女都上国际学校--” “得得得,就你闺女没出息还不行吗?"陈晶晶拿过挎包,走到门口换鞋。
“你这是要去哪儿啊?还没吃午饭呢。
” “我约了人去爬山,中午在外面吃,明天我也不来了,有组织活动。
”陈晶晶逃也似的离开了母亲家。
母亲年轻的时候在金枫城郊一家针织厂车间摇横机,织尼龙衫羊毛衫,再以前在一家乡镇办的线厂当接线工,当时她的身份还 是农民。
不过,在母亲的认知里,在工厂上班就算是工人了。
陈晶晶听母亲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搞公私合营,外公随老东家的私人布庄归并到国营工厂。
学徒出身的外公担任纺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