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颍川之议,政出谁门
关灯
小
中
大
冀州的新政如同春风吹拂,屯田的秧苗在田野间铺开新绿,医署的药香弥漫街巷,招贤馆前更是日日有各地士子慕名而来。
邺城内外,一派生机勃勃。
然而,在这表面的繁荣之下,州牧府的核心权力圈层中,一股潜流正在悄然涌动。
这一日,袁绍召集核心幕僚,商议由沮授起草的《劝农兴学令》细则。
法令旨在进一步推广屯田,并规定各郡县需设立官学,选拔俊才,其费用由州郡财政与地方大姓共同承担。
法令本身无可指摘,但在讨论到具体执行人选,尤其是负责督察各郡县落实此令的“巡行从事”时,分歧出现了。
“主公,”郭图率先开口,他一身锦袍,风度翩翩,“此令关乎国本,巡行从事人选至关重要。
图举荐颍川名士郭骏、辛毗,此二人皆出身名门,熟知经义,明晓吏治,定能秉公行事,不负重托。
”他口中的郭骏是其族弟,辛毗则是辛评之弟,举荐之意,不言自明。
他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审配便微微蹙眉。
审配身着素净官袍,面容严肃,沉声道:“郭从事举贤不避亲,其心可嘉。
然则,巡行从事需深入州郡,与地方豪强、官吏打交道,非仅熟知经义便可。
配以为,当选用熟悉冀州风土人情、素有清望之本地贤士,如魏郡陈珪、巨鹿田豫等,方能因地制宜,使政令畅通无阻。
” 沮授亦微微颔首,补充道:“正南(审配字)所言在理。
新政推行,阻力往往在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
若用外州之人,恐难洞察幽微,易被蒙蔽。
且如今冀州初定,当以安抚本土士人之心为重。
” 许攸坐在一旁,眼神闪烁,嘿嘿一笑,不阴不阳地说道:“哦?依二位之见,莫非只有冀州人方能办冀州事?那我等追随主公自河内而来的颍川、南阳之士,岂非成了无根之萍,不堪大用了?”他这话极为刁钻,瞬间将问题拔高到了地域出身的高度。
荀攸坐在袁绍下首,一直静默不语,此刻见气氛骤然紧张,心中不由一叹。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用人分歧,而是以郭图、辛评、许攸为代表的“颍川元从派”(或可称“河内系”),与以审配、沮授为代表的“冀州本土派”之间,围绕权力和话语权的第一次正面碰撞。
袁绍端坐主位,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
他面色平静,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谋士团有分歧是常态,但若演变成激烈的党争,则将严重内耗,动摇根基。
他需要引导,而非压制;需要平衡,而非偏袒。
“诸公所言,皆有道理。
”袁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威势,让争论的几人暂时安静下来,“为国选才,自当不拘一格。
颍川之士,多有才智;冀州俊杰,亦不乏贤能。
然则,政出谁门?”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荀攸身上,“公达,你素来持重,有何见解?” 袁绍将问题抛给荀攸,既是想听听这位首席谋士的意见,也是希望他能起到调和的作用。
荀攸心领神会,起身向袁绍微微一礼,然后面向众人,不疾不徐地说道:“主公,诸位同僚。
攸以为,讨论人选之前,当先明确此《劝农兴学令》之核心目的,以及巡行从事之首要职责。
” 他
邺城内外,一派生机勃勃。
然而,在这表面的繁荣之下,州牧府的核心权力圈层中,一股潜流正在悄然涌动。
这一日,袁绍召集核心幕僚,商议由沮授起草的《劝农兴学令》细则。
法令旨在进一步推广屯田,并规定各郡县需设立官学,选拔俊才,其费用由州郡财政与地方大姓共同承担。
法令本身无可指摘,但在讨论到具体执行人选,尤其是负责督察各郡县落实此令的“巡行从事”时,分歧出现了。
“主公,”郭图率先开口,他一身锦袍,风度翩翩,“此令关乎国本,巡行从事人选至关重要。
图举荐颍川名士郭骏、辛毗,此二人皆出身名门,熟知经义,明晓吏治,定能秉公行事,不负重托。
”他口中的郭骏是其族弟,辛毗则是辛评之弟,举荐之意,不言自明。
他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审配便微微蹙眉。
审配身着素净官袍,面容严肃,沉声道:“郭从事举贤不避亲,其心可嘉。
然则,巡行从事需深入州郡,与地方豪强、官吏打交道,非仅熟知经义便可。
配以为,当选用熟悉冀州风土人情、素有清望之本地贤士,如魏郡陈珪、巨鹿田豫等,方能因地制宜,使政令畅通无阻。
” 沮授亦微微颔首,补充道:“正南(审配字)所言在理。
新政推行,阻力往往在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
若用外州之人,恐难洞察幽微,易被蒙蔽。
且如今冀州初定,当以安抚本土士人之心为重。
” 许攸坐在一旁,眼神闪烁,嘿嘿一笑,不阴不阳地说道:“哦?依二位之见,莫非只有冀州人方能办冀州事?那我等追随主公自河内而来的颍川、南阳之士,岂非成了无根之萍,不堪大用了?”他这话极为刁钻,瞬间将问题拔高到了地域出身的高度。
荀攸坐在袁绍下首,一直静默不语,此刻见气氛骤然紧张,心中不由一叹。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用人分歧,而是以郭图、辛评、许攸为代表的“颍川元从派”(或可称“河内系”),与以审配、沮授为代表的“冀州本土派”之间,围绕权力和话语权的第一次正面碰撞。
袁绍端坐主位,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
他面色平静,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谋士团有分歧是常态,但若演变成激烈的党争,则将严重内耗,动摇根基。
他需要引导,而非压制;需要平衡,而非偏袒。
“诸公所言,皆有道理。
”袁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威势,让争论的几人暂时安静下来,“为国选才,自当不拘一格。
颍川之士,多有才智;冀州俊杰,亦不乏贤能。
然则,政出谁门?”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荀攸身上,“公达,你素来持重,有何见解?” 袁绍将问题抛给荀攸,既是想听听这位首席谋士的意见,也是希望他能起到调和的作用。
荀攸心领神会,起身向袁绍微微一礼,然后面向众人,不疾不徐地说道:“主公,诸位同僚。
攸以为,讨论人选之前,当先明确此《劝农兴学令》之核心目的,以及巡行从事之首要职责。
”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