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颍川之议,政出谁门
关灯
小
中
大
顿了顿,继续道:“此令核心,在于‘落实’二字。
能否将主公仁政惠及乡里,能否使寒门子弟有书可读,关键在于执行。
故而,巡行从事首重之能,非其出身籍贯,而在其‘刚正’、‘明察’、‘通实务’!刚正则不惧豪强,明察则能辨真伪,通实务则知如何推行。
” 这一番话,暂时跳出了地域之争,回到了事务本身,郭图和审配等人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故此,”荀攸话锋一转,“攸以为,巡行从事人选,不当局限于颍川或冀州。
当于两处乃至其他州郡投效之贤才中,遴选符合此三项标准者担任。
譬如,颍川才俊中,若有性情刚直、熟知民情者,自可任用;冀州士人中,若有明晓律令、勇于任事者,亦当擢拔。
甚至,可考虑颍川与冀州之士搭配出巡,相互补充,相互监督。
” 这是典型的折中之策,旨在融合双方优势。
然而,郭图却并不完全满意,他追求的是颍川系在新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荀军师所言固然周全,然则,颍川之士随主公于微末,忠心可鉴,更兼学识广博,熟悉主公施政理念,用之岂不更能领会主公意图,事半功倍?”他这话,隐隐点出“元从功臣”的身份,强调与袁绍的紧密关系。
审配闻言,脸色一沉,他性格刚直,最看不惯这种凭借旧谊争权之举,当即反驳:“郭从事此言差矣!治国凭公心,非凭私谊!冀州士人虽新附,然其心向主公,其才足可用。
若一味重用元从,恐寒了冀州士民之心,于大局何益?莫非郭从事以为,只有颍川之士,才懂得主公之政令?”他言辞犀利,毫不退让。
沮授也接口道:“授亦以为,当以才德为准,而非亲疏远近。
且冀州事务繁杂,非深入地方多年者,难以尽知。
若骤然以不熟悉冀州情况之外州人士主导,恐生‘水土不服’之弊,反误了主公大事。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许攸见状,又阴恻恻地添了一把火:“嘿嘿,说来说去,还是觉得我们这些外来人信不过,办不好冀州的事罢了。
莫非这冀州,终究是铁板一块,水泼不进?” 眼看争论再起,且火药味越来越浓,辛评、乃至新近被袁绍任命为书佐的崔琰(清河人,属冀州士人)等人也纷纷欲言。
袁绍知道,不能再让争论停留在人身攻击和地域攻击的层面。
他轻轻咳嗽一声,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整个厅堂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再次聚焦于他。
袁绍没有立刻裁决用人问题,而是站起身,踱步到堂中悬挂的巨幅冀州地图前,背对众人,沉默了片刻。
这短暂的沉默,带给众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当他转过身时,脸上已是一片沉静与决断。
“诸公之论,绍已尽知。
”他声音沉稳,目光依次扫过郭图、审配、许攸、沮授等人,“皆为公心,皆为冀州,绍心甚慰。
” 他先定了调子,肯定大家的出发点,缓和了紧张气氛。
“然,”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若因政见不同,便相互攻讦,以地域划界,以亲疏论人,则非国家之福,亦非诸公追随于我之本意!” 他走到郭
能否将主公仁政惠及乡里,能否使寒门子弟有书可读,关键在于执行。
故而,巡行从事首重之能,非其出身籍贯,而在其‘刚正’、‘明察’、‘通实务’!刚正则不惧豪强,明察则能辨真伪,通实务则知如何推行。
” 这一番话,暂时跳出了地域之争,回到了事务本身,郭图和审配等人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故此,”荀攸话锋一转,“攸以为,巡行从事人选,不当局限于颍川或冀州。
当于两处乃至其他州郡投效之贤才中,遴选符合此三项标准者担任。
譬如,颍川才俊中,若有性情刚直、熟知民情者,自可任用;冀州士人中,若有明晓律令、勇于任事者,亦当擢拔。
甚至,可考虑颍川与冀州之士搭配出巡,相互补充,相互监督。
” 这是典型的折中之策,旨在融合双方优势。
然而,郭图却并不完全满意,他追求的是颍川系在新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荀军师所言固然周全,然则,颍川之士随主公于微末,忠心可鉴,更兼学识广博,熟悉主公施政理念,用之岂不更能领会主公意图,事半功倍?”他这话,隐隐点出“元从功臣”的身份,强调与袁绍的紧密关系。
审配闻言,脸色一沉,他性格刚直,最看不惯这种凭借旧谊争权之举,当即反驳:“郭从事此言差矣!治国凭公心,非凭私谊!冀州士人虽新附,然其心向主公,其才足可用。
若一味重用元从,恐寒了冀州士民之心,于大局何益?莫非郭从事以为,只有颍川之士,才懂得主公之政令?”他言辞犀利,毫不退让。
沮授也接口道:“授亦以为,当以才德为准,而非亲疏远近。
且冀州事务繁杂,非深入地方多年者,难以尽知。
若骤然以不熟悉冀州情况之外州人士主导,恐生‘水土不服’之弊,反误了主公大事。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许攸见状,又阴恻恻地添了一把火:“嘿嘿,说来说去,还是觉得我们这些外来人信不过,办不好冀州的事罢了。
莫非这冀州,终究是铁板一块,水泼不进?” 眼看争论再起,且火药味越来越浓,辛评、乃至新近被袁绍任命为书佐的崔琰(清河人,属冀州士人)等人也纷纷欲言。
袁绍知道,不能再让争论停留在人身攻击和地域攻击的层面。
他轻轻咳嗽一声,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整个厅堂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再次聚焦于他。
袁绍没有立刻裁决用人问题,而是站起身,踱步到堂中悬挂的巨幅冀州地图前,背对众人,沉默了片刻。
这短暂的沉默,带给众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当他转过身时,脸上已是一片沉静与决断。
“诸公之论,绍已尽知。
”他声音沉稳,目光依次扫过郭图、审配、许攸、沮授等人,“皆为公心,皆为冀州,绍心甚慰。
” 他先定了调子,肯定大家的出发点,缓和了紧张气氛。
“然,”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若因政见不同,便相互攻讦,以地域划界,以亲疏论人,则非国家之福,亦非诸公追随于我之本意!” 他走到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