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3 “忧悲不哀怜”和“哀,戚,悲,悼”四字的故事

关灯
子皋作为狱吏,曾判处一人刖刑(砍脚)。

    后来子皋逃亡,那个受刑人反而帮助他。

    别人问原因,他说:我犯罪是事实,子皋依法判刑是应该的。

    这体现了法治的公正能够赢得理解,即使受罚者也心服。

     现实意义与启示 1.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制度化管理:在组织管理中,明确的规章制度比领导者的个人喜好更重要 客观公正:管理者应当避免因个人感情用事而影响决策的公平性 情绪控制:高层管理者需要控制情绪表露,防止下属投其所好 2.法治建设的启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不应因个人同情或厌恶而有所偏颇 程序正义:重视法律程序的严格执行,不因个案情感而破坏程序 长期效益:有时坚持原则看似不近人情,但能维护制度的长期公信力 3.需要注意的平衡 虽然韩非子的思想具有深刻洞见,但在现代应用中需要平衡: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坚持法治的同时,也需要人文关怀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变通 防止极端化:完全否定情感价值可能导致冷酷无情的官僚主义 韩非子的忧悲不哀怜思想,本质上是在强调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的客观性。

    这种冷静理性的态度,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需要在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心上的四季:哀、戚、悲、悼 江南梅雨时节,绵绵细雨打在青石板上。

    语言学家陈老先生病榻前,孙女清浅正整理着他的笔记。

    泛黄的纸页上,刚劲的毛笔字写着:“哀、戚、悲、悼,四字皆言伤,然其境各异。

    ” 戚:梧桐夜雨 笔记第一页,写着“戚”字,注解说:“内心之忧苦,如秋雨绵长,不绝如缕。

    ” 清浅忆起祖父说过的一个故事。

    城南有位老匠人,做油纸伞四十载。

    三年前儿子南下经商,一去杳无音信。

    从此,每到夜深,老匠人便独坐工坊,就着孤灯削伞骨。

    邻居们说,常听见他轻声叹息,那叹息里没有嚎啕,只是淡淡的、持续的忧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就是‘戚’,”祖父曾解释,“不剧烈,却渗入骨髓。

    如同这江南的梅雨,细细密密,让人无处可逃,是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忧苦。

    ” 老匠人依旧每日开店,接待顾客,只是笑容里总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郁。

    这种忧伤,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如影随形,这便是“戚”——一种常态化的、内化的忧愁。

     哀:陌上霜寒 第二页是“哀”字,旁注:“见此惨状,心生恻隐,其情深切,欲伸手相援。

    ” 清浅想起去年冬天。

    街头,一个卖唱的女子抱着生病的孩子在寒风中颤抖。

    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太太路过,停下脚步。

    她看着孩子冻得发紫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