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3 “忧悲不哀怜”和“哀,戚,悲,悼”四字的故事

关灯
脸,眼泪忽然就落了下来。

     老太太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塞给女子,又脱下自己的棉外套裹住孩子。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不停地流泪,那哭声压抑而沉重,仿佛从肺腑深处撕裂而出。

     “这就是‘哀’,”祖父的笔记写道,“目睹他人苦难而生的深切同情,感情浓烈到难以自持。

    ‘哀’比‘悲’更重,往往伴随着行动——你要去做些什么,来缓解这撕心裂肺的痛。

    ” 悲:残荷听雨 “悲”字的注释最多:“既有怜悯,更有愤慨,见天地不仁之怒。

    ” 清浅忆起祖父讲过他的挚友——一位文物保护专家。

    老人用毕生心血守护一座明代书院,去年书院却被强行拆除改建商场。

    老人站在废墟上,看着四百年的楠木柱被截断运走,没有哭喊,只是仰天大笑,笑中带泪。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他对围观的人说,声音颤抖,“这是我们的根啊!” 随后他大病一场,病中仍念念不忘:“悲乎!后人只能在图纸上看见这些瑰宝了!” “这就是‘悲’,”祖父写道,“它比‘哀’多了份知识分子式的忧思,既为失去而痛,更为这失去背后的荒谬而愤慨。

    是理智与情感的交织,是对人世无常最深刻的洞察。

    ” 悼:烛影摇红 最后一页,“悼”字墨迹犹新:“对逝者的追思,仪式中的静默哀荣。

    ” 笔记里夹着一封信,是祖父学生写来的。

    那位学生成了守墓人,看守着一片抗日将士墓园。

    每年清明,他都要在每座墓前敬一支烟、斟一杯酒。

     “老师,”信上写道,“我在这里明白了‘悼’的意义。

    它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通过特定的仪式,让记忆延续。

    当我在墓碑间行走,点上香烟,斟满酒杯,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悼’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是跨越时空的致敬。

    ” 清浅终于理解,“悼”是四字中最庄重的一个——它属于仪式,属于记忆,属于那些已然逝去却不应被遗忘的生命。

     字里人生 病榻上的陈老先生微微睁眼,看见清浅手中的笔记,虚弱地笑了:“明白了?” 清浅含泪点头:“‘戚’是内心的阴雨绵绵,‘哀’是见他人苦的感同身受,‘悲’是知性者的忧思愤慨,‘悼’是对逝者的庄严追念。

    ” “不错,”老先生望向窗外的细雨,“人生有‘戚’,让我们懂得生活的重量;见‘哀’而生怜悯,让我们保有善良;怀‘悲’而思,让我们不止于流泪;通过‘悼’念,让我们学会告别。

    ” 夜深了,清浅合上笔记。

    这四个字,原来不只是文字学的课题,更是中国人理解悲伤的四种维度——从私密的忧苦到博大的同情,从理性的愤慨到庄严的追思。

     窗外的雨还在下,而她已经懂得,如何用不同的心境,去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离别与伤痛。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