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镜像迷宫

关灯
挥部内的每一个人。

    对手并非被动躲藏,而是在主动布局,甚至将追捕行动纳入其“测试”和“优化”过程。

    这种层面的对抗,已远超传统犯罪侦查的范畴。

     那枚作为“信标”的芯片被紧急送回国内最顶尖的实验室进行分析。

    初步结果显示,其制造工艺涉及未公开的纳米级技术,内部结构复杂且带有自毁机制,其设计理念远超当前民用科技水平。

     “这绝非韩东明或‘先锋生物’能独立完成的,”实验室负责人报告,“背后必然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渡鸦’网络的根系,比我们想象的更深。

    ” 与此同时,网安部门对那次被触发的大规模数据脉冲进行分析,试图追踪其目的地。

    但这些脉冲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涟漪后便消失无踪,接收节点要么是匿名的云服务器,要么是已被废弃的物联网设备,难以追查实体位置。

     压力不仅来自技术层面。

    国际协调变得愈发困难,部分国家对中方提出的“分布式数字意识威胁”论调表示怀疑,认为缺乏足够确凿的证据,行动阻力加大。

     焦点再次回到了吴晓芸身上。

    她是目前唯一能提供与“幽灵协议”直接相关线索的“活体传感器”。

     然而,她的状态变得愈发微妙。

    自黑港市数据脉冲爆发那一刻起,她似乎进入了一种新的“平静期”。

    这种平静并非好转,而更像是一种内敛和…整合。

    她说话更流利,逻辑更清晰,甚至能回忆起一些之前完全遗忘的、关于法学院课程的细节。

    但与之相伴的,是那种属于“织网者”碎片的冷静、抽离的特质出现得更加频繁,有时甚至会与原本的吴晓芸人格产生短暂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切换。

     苏雨晴的疏导工作变得更加谨慎和困难。

    她感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病人对话,而是在与一个不断变化的、内部存在多个声音的复杂系统博弈。

     在一次精心设计的放松和记忆引导疗程中,苏雨晴尝试触及吴晓芸被绑架前后的记忆屏障。

    吴晓芸initially表现出抗拒和痛苦,但在药物和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她突然陷入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口中开始喃喃低语,不再是单一的语句,而是仿佛两个声音在交织、在争论: **声音A(微弱,带着恐惧)**:“…冷…好黑…针…他们在看我…” **声音B(平静,无波动)**:“…扫描完成…生物电模式稳定…神经可塑性评估通过…符合接入标准…” **声音A**:“…爸爸…救我…” **声音B**:“…冗余情感模块干扰效率…建议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