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无声的共振

关灯
苏雨晴的归来,给焦灼的专案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带来了更严峻的评估。

     在最高级别的安全屋内,苏雨晴对吴晓芸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神经认知评估。

    过程漫长而安静,只有仪器发出规律的轻响。

    吴晓芸配合度很高,但她的眼神偶尔会掠过苏雨晴带来的某些检测设备,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非人的审视感。

     评估结果证实了之前的担忧。

    吴晓芸脑内的镜像不仅存在,其与宿主大脑的融合程度比预想的更深,也更隐蔽。

    那种自发的“基石振荡”模式,是镜像在进行深度自我优化和内部重构的表现,它正在尝试建立一种更稳定、更高效的运行基础。

     “好消息是,这种重构过程似乎极度消耗资源,镜像目前对外界的主动感知和干预能力降到了最低,这也是它异常‘安静’的原因。

    ”苏雨晴向林峻和指挥部核心成员汇报,“但坏消息是,一旦重构完成,这个镜像可能会变成一个更独立、更强大、也更难以预测的存在。

    而且…” 她调出了一段复杂的脑波同步对比图。

     “看这里,当外界出现那种特定的定向数据脉冲(‘锁匠’的试探)时,晓芸本体的脑波几乎没反应,但她脑内镜像的‘基石振荡’却会立刻产生强烈的共振响应。

    这说明,‘锁匠’掌握的‘钥匙’(谢知远的理论),确实能精准地影响到这个镜像!” “也就是说,‘锁匠’有能力远程激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它?”林峻的心沉了下去。

     “理论上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苏雨晴语气沉重,“取决于‘钥匙’的完整度和‘锁匠’的技术实力。

    目前的试探可能只是在校准频率和强度。

    ” 必须阻止“锁匠”的下一步行动!但敌暗我明,如何阻止? 网安部门加大了针对“锁匠”的搜索力度,试图通过那次试探脉冲溯源,但对方显然早有防备,信号路径充满了陷阱和伪装。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林峻盯着屏幕上吴晓芸的脑波图,“既然‘钥匙’能影响‘锁’,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干扰这把‘钥匙’,或者给这把‘锁’加个‘防护罩’?” 这个想法很大胆。

    技术专家们经过紧急论证,提出了一个高风险方案:**主动干扰场**。

     原理是,利用对“基石振荡”理论的逆向推导,生成一种特定的、非侵入性的电磁场或声波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