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双碑立骨(上)

关灯
传唱新的童谣:“秦人书,赵人诗,将来都是华夏词。

    ”“阿禾,”他轻声说,“真正的机密,是人心。

    如果秦人能从赵国文化中学会敬畏生命,那才是真正的‘止杀’。

    ” 阿禾沉默良久,忽然从发间取下玉簪,簪头雕着一只展翅的玄鸟:“这是代郡公主的遗物,母亲临终前交给我。

    她说,玄鸟生商,也生代郡赵氏。

    或许,你我真的流着相同的血。

    ” 陈墨接过玉簪,触感温润如长平战场的月光。

    他想起吕不韦曾说:“文明的传承,有时需要借血脉为舟。

    ”此刻,他手中的玉簪与胸前的胎记,或许正是连接秦赵文明的舟楫。

     就在此时,别馆外忽然传来喧哗声。

    陈墨掀起窗帘,看见一队秦国使者正策马而来,为首者腰挂李斯的青铜剑穗,车中载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材。

     “陈司马,”使者冷笑,“丞相命我等送来武安君的‘礼物’——昨日,长平又新埋了三万赵军降卒,这是他们的头骨。

    ” 棺材打开的瞬间,阿禾发出压抑的尖叫。

    三十颗头骨滚落在地,每颗额头上都刻着“赵”字,新鲜的血迹还在往下滴。

    陈墨认出,这些都是邯郸城外新征的少年,其中一个左眼角有颗痣,像极了阿禾的兄长。

     “李斯!”他握紧拳头,指甲再次掐进掌心旧伤,“他这是要断了秦赵议和的后路!” 使者甩下一卷竹简:“丞相说,若赵国不降,下一批头骨就会堆在邯郸城下,筑成新的‘京观’。

    ” 竹简在地上散开,露出《商君书·赏刑》的段落:“刑九而赏一,故至强。

    ”陈墨望着那些年轻的头骨,忽然想起咸阳街头的征发令,想起吕不韦袖中的算盘——原来在铁血派眼中,任何文明的努力都抵不过斩首的数字。

     “阿禾,”他转身握住她的手,“立刻去通知李牧将军,让他护送典籍出城,走隐秘的太行陉。

    至于我——”他摸向腰间的赵国刀币,“要回咸阳,当面问问李斯,究竟是要一统天下,还是要堆满天下的骷髅。

    ” 阿禾的手冰凉如霜,却紧紧反握住他:“我和你一起去。

    代郡的血,不该只流在赵国。

    ” 陈墨望着她眼中重新燃起的光,知道那不是仇恨,而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文明的韧性。

    他捡起地上的玉簪,别在她发间:“好。

    我们一起去,让咸阳人看看,赵人的血可以用来祭碑,也可以用来写史。

    ” 窗外,乌云遮住了月亮,却遮不住远处长平方向的磷火。

    陈墨想起第五章结尾时的预言,知道铁血与文明的博弈远未结束,但至少,他们已经种下了双碑的基石——一座刻着杀戮,一座刻着希望,而连接它们的“息兵桥”,终将在血与火中架起。

     【第六章完】 喜欢大秦帝国:铁血文明请大家收藏:()大秦帝国:铁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