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无声的导师

关灯
还会因同僚请教经义而多言几句,如今,他愈发惜字如金。

    回答问题时,总是带着几分迟疑与谨慎,仿佛学识疏浅,需要反复思量。

    他将自己“病体未愈”的人设利用到极致,时常以“头风发作”、“精神不济”为由,避开一切可能的是非争论。

     一日,两位负责典籍校勘的同僚为了一卷《礼记》注疏的归属争执起来,互不相让,竟扯住路过的司马懿评理。

     “仲达,你素来细心,你来说说,此卷是否该归我礼官署归档?”“荒谬!此卷明明涉及典制沿革,自当由我这边整理!” 若是从前,司马懿或会依据规章,客观分析几句。

    但此刻,他脑中瞬间闪过贾诩的身影。

    他立刻微微蹙起眉头,抬手轻轻揉按着太阳穴,脸上露出十分歉然又痛苦的神色,声音也虚弱了几分: “二位……二位兄台见谅。

    非是懿推脱,实是今日这头风症发作得厉害,脑中昏沉如浆糊一般。

    如此重要之事,若因懿病中思虑不周而误判,岂非罪过?还是……还是请掌事功曹大人定夺为宜,方为妥当。

    ” 那两人见他面色苍白,不似作伪,也只好作罢,嘟囔着去找上级了。

    司马懿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轻轻吁了口气,心中却无半分愧疚,反而有一种践行了新习得法则的安然。

    他成功地避开了可能得罪任何一方的风险,将自己完美地摘了出来。

     他观察贾诩,也不再只看其形,更试图揣摩其神。

    他注意到贾诩行走时总是微微低着头,目光却从不涣散,总能恰到好处地避开位高权重者的仪仗,又能精准地选择最不引人注意的路径。

    他注意到贾诩在公开场合,永远坐在光线稍暗、位置靠后却又不易被忽视的角落。

    他注意到贾诩聆听时那副全神贯注却又从不轻易表态的神情。

     这一切,都成了司马懿学习的范本。

     荀彧教他理想终将败给现实,其悲剧如洪钟大吕,警示着道路的选择。

    郭嘉教他谋略的奇诡锋锐,其传奇如流星经天,照亮了思维的盲区。

    而贾诩,这位无声的导师,正在日复一日地,用他极致的低调和深不可测的过往,向他传授着最终极的学问——如何在这危机四伏的权力场中,像水一样流淌,无声无息地渗透,最终抵达最深、最安全的地方。

     司马懿站在回廊下,看着贾诩那几乎与灰墙融为一体的背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丞相府的层层门扉之后。

     他收回目光,低下头,更加专注于自己手中那卷无关紧要的文书。

    他的面色依旧苍白,姿态依旧谦卑,但内心深处,某种坚冷如铁的东西正在悄然成型。

     他知道,自己正在褪去最后一丝青涩与彷徨。

    这位无声的导师,引领他走上了一条更为幽深、也更为安全的道路。

     喜欢司马老贼请大家收藏:()司马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