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投名状

关灯
建安十八年的冬意渐深,邺城魏公府的飞檐上覆着一层薄薄的寒霜。

    司马懿坐在东曹属那间略显阴冷的官廨内,呵出的气息凝成淡淡的白雾。

    自下定决心投向曹丕以来,他已在这新职位上默默耕耘了数月,如同一只织网的蜘蛛,于无声处编织着通往权力核心的细丝。

     他的案头永远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官员考绩、升迁调动的草案。

    同僚们只见这位面色苍白的司马掾史终日埋首卷宗之间,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疾书,动作因“体弱”而总显得比旁人慢上半拍,却无人知晓那低垂的眼帘后,目光正以何等速度扫过每一行可能蕴含价值的信息。

     一切都在规矩之内,一切又都在算计之中。

    当一份由陈群私下举荐的某地县令的考评文书送到他手上,评语仅是平平,他便会格外“细心”地调阅其过往档案,从浩如烟海的记录中,精准找出其当年率民抗旱、保全一县粮产的旧事,将此功绩重新润色,不着痕迹地嵌入考评之中,使其升迁显得顺理成章。

    若遇到与吴质有旧的某位都尉的调动申请,他会在核验流程上“恰好”节省几日,使其能更快抵达决策层面。

     这些微小的助力,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悄无声息,甚至激不起一丝涟漪。

    但司马懿知道,深潭的主人必然感知到了那一次次精准的触碰。

     更有甚者,某日他在核查一卷陈郡粮赋档案时,偶然发现一名与丁仪兄弟过从甚密的功曹,其上报的垦田数目连续三年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微小出入。

    他没有声张,只是在那日呈送给曹丕过目的一份关于各地农政的寻常汇报文书末尾,以极其工整却不起眼的小字附注了一句:“另,陈郡垦田册录似有存疑,然年代久远,或为抄录之误,已归档备查。

    ”不指控,不评论,只陈述一个被埋没的事实。

     数日后,曹丕在阅览这份文书时,目光在那行小字上停留了片刻。

    他指尖轻轻敲击案面,深邃的眼眸中看不出情绪。

    司马懿……又是司马懿。

    这些时日,他已多次接收到这种来自东曹的、看似巧合的“便利”和“提醒”。

    此人心思之缜密,行事之谨慎,远超他的预期。

    他像是一把藏在软鞘里的利刃,不露锋芒,却总能精准地递到你最需要的地方。

     欣赏之余,一丝疑虑也随之升起。

    这究竟是真心投效,还是更为高明的投机?抑或是……父亲设下的另一重考验?曹丕深知,在这座府邸之中,信任是比黄金更奢侈的东西。

    他需要一份确凿的“投名状”,一份能将司马懿其人其才、其心其志彻底绑死在自己阵营的铁证。

     机会很快来临。

    魏郡西部都尉一职出缺。

    此地辖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