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关灯
小
中
大
能为燕王殿下效力,这小子前途无量。
朱高煌性情冷淡,昔日在北平几乎不与文武官员往来。
然而谁不渴望攀附朱高煌这棵大树。
只要不触及朱高煌的底线,与他交好之人, 便无人能动,即便是朱棣也无可奈何。
只因朱高煌是这世间唯一能超脱皇权束缚之人。
早朝时辰渐近, 宫门外聚集的臣子愈发众多。
“咚,咚,咚” 三通鼓声响起,宫墙两侧掖门缓缓开启。
文武百官依序步入皇宫。
随着小鼻涕一声“上朝” 的传唤, 早朝正式拉开帷幕。
朱棣端坐于龙椅之上, 下方依次排列着太子、汉王与赵王。
其后各级官员按品阶肃立。
朱棣循例发问:“近日可有要事启奏?” 昨夜之事余怒未消,他面色阴沉, 令不少善于察言的官员暗自警觉。
今日圣心不悦,晦事不宜上奏。
然而言官之流向来不拘颜面。
“陛下,臣有本奏。
” 太极殿外传来清朗之声。
明代言官品阶不高,最高不过七品, 且早朝官员众多, 故言官皆列于殿外。
上奏者名为周衍, 乃都察院言官。
周衍自殿外步入殿中跪禀: “臣有要事启奏。
” 朱棣见是言官便觉头疼, 却碍于礼制不得不准奏。
“讲” 周衍奏道:“臣闻英国公张辅之弟张輗,昨日竟于花月楼强夺花魁。
此举恶劣至极,若不严惩,恐众人效仿酿成大患。
” 朱棣目光扫向蜷缩后排的张輗: “张輗,可有此事?” 被点名的张輗急忙出列: “回陛下,确有此事!” 见张輗认罪,周衍唇角微扬。
昨夜,九卿之列的都察院御史刘敬吾曾召见众人, 告知荣国公张玉之子、英国公张辅之弟张輗, 昨日竟当众在花月楼强抢花魁。
这令言官们精神一振。
他们本就权责有限,日常职责便是纠察过失。
往日弹劾的多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连史官都不屑记录。
但张輗不同。
他是大明顶级的权贵。
若能成功劝谏皇上惩处张輗,必将在史册中留下重要一笔。
名垂青史的机会近在眼前,岂能放过? 周衍已在静候朱棣给张輗定罪。
依《大明律》,张輗所犯之罪足够让他在锦衣卫的昭狱中囚禁数年。
朱棣手指轻敲龙椅。
“张輗,你可知罪?” 张輗伏跪于地。
“臣知罪。
” 朱棣微微颔首。
“既已知罪,便罚你禁足于府中。
” “英国公。
” 张辅应声出列:“臣在。
” 朱棣吩咐:“回去严加管束。
” 张辅躬身:“臣遵旨。
” 三言两语之间,对张輗的惩处就此定下。
强抢花魁,竟只落得禁足之罚,连期限都未明定。
这算什么惩处?简直不痛不痒。
朝臣们还记得,去年户部侍郎之子当街调戏民女。
朱棣得知后,不仅将其子重责五十大板, 连户部侍郎也因教子无方被贬至边陲小城。
张輗强抢花魁,难道不比侍郎之子罪行更重? 仅以禁足了事,未免太过宽纵。
明眼人
朱高煌性情冷淡,昔日在北平几乎不与文武官员往来。
然而谁不渴望攀附朱高煌这棵大树。
只要不触及朱高煌的底线,与他交好之人, 便无人能动,即便是朱棣也无可奈何。
只因朱高煌是这世间唯一能超脱皇权束缚之人。
早朝时辰渐近, 宫门外聚集的臣子愈发众多。
“咚,咚,咚” 三通鼓声响起,宫墙两侧掖门缓缓开启。
文武百官依序步入皇宫。
随着小鼻涕一声“上朝” 的传唤, 早朝正式拉开帷幕。
朱棣端坐于龙椅之上, 下方依次排列着太子、汉王与赵王。
其后各级官员按品阶肃立。
朱棣循例发问:“近日可有要事启奏?” 昨夜之事余怒未消,他面色阴沉, 令不少善于察言的官员暗自警觉。
今日圣心不悦,晦事不宜上奏。
然而言官之流向来不拘颜面。
“陛下,臣有本奏。
” 太极殿外传来清朗之声。
明代言官品阶不高,最高不过七品, 且早朝官员众多, 故言官皆列于殿外。
上奏者名为周衍, 乃都察院言官。
周衍自殿外步入殿中跪禀: “臣有要事启奏。
” 朱棣见是言官便觉头疼, 却碍于礼制不得不准奏。
“讲” 周衍奏道:“臣闻英国公张辅之弟张輗,昨日竟于花月楼强夺花魁。
此举恶劣至极,若不严惩,恐众人效仿酿成大患。
” 朱棣目光扫向蜷缩后排的张輗: “张輗,可有此事?” 被点名的张輗急忙出列: “回陛下,确有此事!” 见张輗认罪,周衍唇角微扬。
昨夜,九卿之列的都察院御史刘敬吾曾召见众人, 告知荣国公张玉之子、英国公张辅之弟张輗, 昨日竟当众在花月楼强抢花魁。
这令言官们精神一振。
他们本就权责有限,日常职责便是纠察过失。
往日弹劾的多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连史官都不屑记录。
但张輗不同。
他是大明顶级的权贵。
若能成功劝谏皇上惩处张輗,必将在史册中留下重要一笔。
名垂青史的机会近在眼前,岂能放过? 周衍已在静候朱棣给张輗定罪。
依《大明律》,张輗所犯之罪足够让他在锦衣卫的昭狱中囚禁数年。
朱棣手指轻敲龙椅。
“张輗,你可知罪?” 张輗伏跪于地。
“臣知罪。
” 朱棣微微颔首。
“既已知罪,便罚你禁足于府中。
” “英国公。
” 张辅应声出列:“臣在。
” 朱棣吩咐:“回去严加管束。
” 张辅躬身:“臣遵旨。
” 三言两语之间,对张輗的惩处就此定下。
强抢花魁,竟只落得禁足之罚,连期限都未明定。
这算什么惩处?简直不痛不痒。
朝臣们还记得,去年户部侍郎之子当街调戏民女。
朱棣得知后,不仅将其子重责五十大板, 连户部侍郎也因教子无方被贬至边陲小城。
张輗强抢花魁,难道不比侍郎之子罪行更重? 仅以禁足了事,未免太过宽纵。
明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