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钢铁的萌芽

关灯
与外界电波的联系,哪怕只是单向的接收,也极大地振奋了营地的士气。

    每天晚上,由小刘和另外两名识字的战士轮流值班,守在简陋的收音机前,尽可能多地记录接收到的电文,哪怕只是只言片语。

    这些零碎的信息,经过宋书羽和苏青的整理分析,逐渐拼凑出外部世界的一些模糊图景:剿匪的进展、建设的号召、以及似乎也在寻找他们这支失联队伍的讯息。

     希望,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但宋书羽很清楚,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等待救援。

    沙枣坡必须更快地强大起来,才能应对未知的风险,才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立足。

    而强大的基础,离不开更坚实的工业能力,尤其是金属加工能力。

     “军工小组”之前成功炼出铁水并打造出简单工具,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远远不够。

    工具的质量差,效率低,无法满足营地日益增长的需求,更别说制造更复杂的机械部件或者武器配件了。

     宋书羽将目光投向了系统中那份【初级金属冶炼与加工技术概要(简化版)】的下一个阶段——建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能够实现小型铸件和进行基本热处理的“土高炉”和配套的“锻造工坊”。

     这将是一个比修复无线电更加庞大和复杂的工程。

     他再次召集了以李铁柱为核心的“军工小组”成员,以及库尔班老人(他的金属处理经验至关重要),还有营地里的泥瓦匠和木匠,组成了“高炉建设指挥部”。

     选址在营地边缘,靠近水源(用于淬火和冷却)又远离居住区(防止污染和火灾)的一块空地上。

     宋书羽根据系统提供的图纸(经过他根据现有条件的简化),在地上画出了高炉和配套风箱、锻炉的详细结构图。

     “同志们,我们要建的这东西,叫‘竖式坩埚炉’,比咱们之前那个地炉厉害多了!”宋书羽指着图纸讲解,“炉体要用最好的耐火砖砌筑,内部中空,下面有进风口和出铁口,上面加料。

    用大风箱从下面鼓风,能把炉温提得更高,一次能炼出更多的铁水,而且能进行浇铸!” “浇铸?就是像上次做凿子模子那样,但是能做得更大?”李铁柱兴奋地问。

     “对!我们可以浇铸犁铧、锅具,甚至一些简单的机器零件!”宋书羽肯定道,“而且,炼出的铁水质量也会更好。

    旁边我们再建一个反射式的锻炉,对铸件或者工具进行加热锻打,能消除内部缺陷,让钢铁更坚韧!” 蓝图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第一关,耐火砖。

    营地没有现成的耐火黏土,普通的黏土耐高温性能不够。

    宋书羽再次启动【资源探测模块】,终于在距离营地数公里外的一处山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