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播种 未来

关灯
土高炉的成功出铁和第一把犁铧的诞生,标志着沙枣坡营地的工业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宋书羽很清楚,工业是骨架,农业才是血肉。

    要真正实现扎根边疆、自给自足的目标,农业必须跟上,甚至要走在前面。

     坎儿井稳定供水后开垦出的第一批土地,收获了土豆和萝卜,证明了这片土地并非完全不毛。

    但这还远远不够。

    粮食作物的种植,尤其是越冬作物的成功,才是保障营地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秋意渐浓,戈壁滩早晚的凉意已经十分明显。

    根据宋书羽从系统获取的气候知识和阿卜杜勒大叔的经验,冬季即将来临,必须抓紧时间完成冬小麦的播种。

     冬小麦,顾名思义,是在秋季播种,幼苗越冬,来年夏季收获。

    它能很好地利用冬季的降水(虽然稀少)和早春的融雪,避开夏季的干热风,是新疆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

     “播种冬小麦,是我们接下来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田边的临时会议上,宋书羽对负责农业生产的战士们和主动前来帮忙的阿卜杜勒部落的农民们说道,“这关系到明年夏天,我们能不能吃上自己种出来的面粉,能不能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然而,种植冬小麦,挑战巨大。

     首先是种子。

    营地带来的粮食中,小麦本就不多,还要留作口粮,能用作种子的数量有限,而且品种未知,是否适应当地气候也是未知数。

     “种子的问题,我来想办法。

    ”宋书羽说道。

    他暗中启动了【初级农业技术优化模块】,选择了“种子筛选与处理”子项。

    模块提供了一种土法选种和催芽的技巧。

    他让战士们用盐水选种,剔除秕粒和杂质,然后用温水浸种,促进种子发芽。

    虽然无法改变品种,但至少能提高发芽率和整齐度。

     其次是土地。

    之前开垦的土地,虽然经过了灌溉和施肥(主要是人畜粪便和草木灰),但肥力依然贫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