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朝堂上的硝烟

关灯
他重回书案前,铺开上品宣纸,取过一支狼毫小楷,于砚台中缓缓舔饱墨汁,沉声道:“我即刻起草一份《为陈情铁路利病,乞察核事疏》。

    此疏,不与他空泛辩论道理高低,只做实打实三件事:” “其一,算清经济账。

    将汪东家所集数据,去芜存菁,以最直观、最有力之方式呈于御前。

    不仅要证修建铁路非‘劳民伤财’,实为‘短期拉动民生、长远为国节流’之明智举,更要凸显其于整合资源、降低物流耗费、促进商贸繁荣之无穷潜力。

    ” “其二,阐明战略账。

    此点尤为关键,需浓墨重彩。

    须重点论述铁路之于巩固边防(速调兵粮)、之于紧急赈灾(迅输物资)、之于平抑物价(调控区域物资余缺)、乃至之于强化中枢对地方掌控(速递政令、威慑不臣)的潜在巨值。

    尤是其无可比拟之速,于弹压地方叛乱、速应突发危机的不可替代性,须着重强调。

    此乃能动兵部与内阁,乃至圣心之关键。

    ” “其三,穿上‘格物致知’与‘务实为民’之外衣。

    巧将铁路技术的探求与实践,释为对圣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精神的诚切践行与发扬光大;将修路兴运,定为‘顺应时势,洞察民瘼,为民开辟利源、为国增强实力’之仁政德政,而非坏祖制之逆行。

    须将我等置于‘兴利除弊’之进方,将反对者描作‘固步自封、罔顾国计民生’之顽旧辈。

    ”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看向周师爷:“烦请周师爷回禀府尊大人,此疏需以府尊名义,附上考语,连同此份数据册子之精要副本,以最速、最稳妥渠道,直递通政司,务求上达天听。

    同时,”林昭微顿,声压得更低,却字字清晰,“须设法,将奏疏副本,乃至更详尽之说明节略,抄送一份至……中极殿大学士、首辅申时行申阁老处。

    ” 周师爷眼神骤然一凛,立时明了林昭深意。

    此是要绕过常规的、或遭对手拦截拖延的公文流转与无尽朝堂争执,将那最具分量的“事实铁证”与“价值论述”,精准投送至最终决断者面前。

    申时行虽以调护见长,务求安静,然亦重实务、顾大局,若见铁路确有强国利民之实效,未必不愿一观。

     “此外,”林昭续言,眼中闪过一丝淬火钢铁般的厉色,“烦请府尊大人,斟酌时机,将前时我等暗中搜罗的,关于漕运总兵官潘汝璋及其核心党羽,历年贪墨漕银、盘剥商民、草菅人命的部分确凿证据——切记,是那些经核实、难抵赖的致命实证——择其一二,不显山不露水地,或附于奏疏之后,或经由其他可信渠道,令其适时显现。

    既然彼辈要大谈特谈‘民生’、‘伤财’,那便让朝堂诸公与陛下看个分明,真正在‘与民争利’、‘伤财劳民’、蛀空国本的,究系何人!” 此是一场无可回避的硬仗,是新力与旧利之正面冲撞。

    林昭深知,在绝对实力与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一切阴谋诡计与道德捆绑终将徒劳。

    他此刻所为,便是将那最坚硬的事实内核,以最契合此时代权力逻辑与话语体系的方式精心包裹,而后,毫不容情地砸在能定此局胜负的决断者案头。

     朝堂之上的硝烟已然弥漫,无形刀光剑影较真实战场更为凶险。

    而远在徐州的钢铁车轮,绝不可因此远方硝烟而滞转,它必得于弥漫硝烟与重压之下,愈发坚定、愈发有力地,碾出一条通向未来的生路!夜色沉浓,书房内烛光,直至天明未曾熄。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