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数据的锋芒
关灯
小
中
大
京城,紫禁城,文渊阁。
初夏的阳光透过高窗上的蝉翼纱,在光滑的金砖地面投下斑驳光影。
空气中墨香与陈年书卷气息交织,弥漫着无形的、沉重的权力威压。
首辅申时行搁下手中那支略显沉重的朱笔,指尖揉了揉紧蹙的眉心。
宽大紫檀木公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仿佛永无尽头,其中泰半,皆或直或曲地指向同一桩事——徐州铁路。
那些如雪片飞来的弹劾奏章,字字句句充塞着“祖宗之法”、“奇技淫巧”、“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等峻烈辞藻,将他素来看重的徐州知府陈文烛并一个名叫林昭的匠人,描画成了动摇国本、祸乱地方的元凶。
于徐州之事,申时行并非全然不知。
甚至可说,他一直冷眼旁观,默许了陈文烛与林昭的尝试。
在他这般以“安静务本”为政纲、讲求实政、又深为朝廷财用日绌、官僚推诿低效而忧心的当国者看来,凡有可能裨益时艰、增强国力的新物,无论其形貌如何悖离常轨,皆值得投以一瞥,审度其价值。
他所求者,非是合乎经典的完美答案,而是能纾解实困的有效利器。
然此番弹劾声势之浩大、参与官员之众、罗织罪名之苛酷,仍略略超出了他起初的料想。
这早已非单纯技艺优劣之争,而是新旧势力、各方利权集团间一次剧烈的、无可转圜的碰撞。
漕运一党,这盘踞帝国经济咽喉近百年的庞然巨物,已真切感受到了威胁,其反噬自然亦格外酷烈。
他们巧避铁路本身或有的效率之利,死死攥住“法祖”与“安民”这两面于朝堂之上近乎无敌的大旗,发动了凶狠的攻讦。
申时行手指无意识地轻叩光滑案面,深邃目光中权衡之色明灭不定。
他在思忖,是否需于此刻,为着朝局的暂且安稳,为不过度激惹那庞大的旧利集团,而先行将徐州铁路之事按下,以平息物议。
毕竟,他主政以来,力求安定,若再添上“铁路”这等惹眼之物,恐成众矢之的,于大局恐生不测之变。
正当他心念电转,权衡利害之际,一名青袍中书舍人轻步入内,恭敬呈上两份来自徐州的加急文书。
一为徐州知府陈文烛的《为陈情铁路利病,乞察核事疏》。
另一份,则是以蓝布封面仔细装订成册的《徐邳铁路效费实录及利弊析》。
申时行目光微凝,先取过陈文烛奏疏。
展阅之下,但觉行文风格与他熟知的陈文烛颇为相合,沉稳扎实,条理分明。
然更引他瞩目者,乃其内容——此疏并未如寻常辩白文书那般,与弹劾者做意气之争,或空泛援引经义自辩,反将几乎全数笔墨,皆倾注于“利弊剖析”与“数据实证”之上。
疏中首列铁路自勘测至今的所有实耗银两,分门别类,条陈明细:人工(区分工匠与流民工价)、物料(铁、木、石等)、土地征购及迁坟补偿、并各项杂支。
笔笔皆有粗略来去说明,虽未至锱铢必较,然框架清晰,与弹劾奏章中模糊夸大“耗资巨万”形成鲜明对照。
尤有力者,陈文烛将此总花费,与同期若行等距离运河疏浚、闸坝维护乃至应对漕船阻塞的潜在耗费略作比对,结论乃是铁路一次性投入虽显巨大,然长远视之,其维护之费实远低于漕运体系的无底消耗。
继而,奏疏阐发以工代赈、招募流民,非但未“扰民”,反吸纳了数千无依丁壮,支付实打实工钱,极大地安定了徐州地方,消弭治安隐患,甚而带动周边饮食、杂货等小本经营的复苏。
而奏疏最紧要处,则落于阐述铁路在“速”与“量”上的绝对优势,并将其与国之大政紧密勾连: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若得铁路纵横,粮秣军械,旬日可达九边,则士饱马腾,国威可振,虏寇可慑。
”——此乃直指边防要害。
“运河漕粮,岁有漂没,路耗往往三成。
臣等实测,铁路转运同类物资,妥善装载,路途损耗不及半成,且无搁浅、阻冻之虞。
”——此乃关乎国家财赋命脉的漕运效率与耗损。
初夏的阳光透过高窗上的蝉翼纱,在光滑的金砖地面投下斑驳光影。
空气中墨香与陈年书卷气息交织,弥漫着无形的、沉重的权力威压。
首辅申时行搁下手中那支略显沉重的朱笔,指尖揉了揉紧蹙的眉心。
宽大紫檀木公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仿佛永无尽头,其中泰半,皆或直或曲地指向同一桩事——徐州铁路。
那些如雪片飞来的弹劾奏章,字字句句充塞着“祖宗之法”、“奇技淫巧”、“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等峻烈辞藻,将他素来看重的徐州知府陈文烛并一个名叫林昭的匠人,描画成了动摇国本、祸乱地方的元凶。
于徐州之事,申时行并非全然不知。
甚至可说,他一直冷眼旁观,默许了陈文烛与林昭的尝试。
在他这般以“安静务本”为政纲、讲求实政、又深为朝廷财用日绌、官僚推诿低效而忧心的当国者看来,凡有可能裨益时艰、增强国力的新物,无论其形貌如何悖离常轨,皆值得投以一瞥,审度其价值。
他所求者,非是合乎经典的完美答案,而是能纾解实困的有效利器。
然此番弹劾声势之浩大、参与官员之众、罗织罪名之苛酷,仍略略超出了他起初的料想。
这早已非单纯技艺优劣之争,而是新旧势力、各方利权集团间一次剧烈的、无可转圜的碰撞。
漕运一党,这盘踞帝国经济咽喉近百年的庞然巨物,已真切感受到了威胁,其反噬自然亦格外酷烈。
他们巧避铁路本身或有的效率之利,死死攥住“法祖”与“安民”这两面于朝堂之上近乎无敌的大旗,发动了凶狠的攻讦。
申时行手指无意识地轻叩光滑案面,深邃目光中权衡之色明灭不定。
他在思忖,是否需于此刻,为着朝局的暂且安稳,为不过度激惹那庞大的旧利集团,而先行将徐州铁路之事按下,以平息物议。
毕竟,他主政以来,力求安定,若再添上“铁路”这等惹眼之物,恐成众矢之的,于大局恐生不测之变。
正当他心念电转,权衡利害之际,一名青袍中书舍人轻步入内,恭敬呈上两份来自徐州的加急文书。
一为徐州知府陈文烛的《为陈情铁路利病,乞察核事疏》。
另一份,则是以蓝布封面仔细装订成册的《徐邳铁路效费实录及利弊析》。
申时行目光微凝,先取过陈文烛奏疏。
展阅之下,但觉行文风格与他熟知的陈文烛颇为相合,沉稳扎实,条理分明。
然更引他瞩目者,乃其内容——此疏并未如寻常辩白文书那般,与弹劾者做意气之争,或空泛援引经义自辩,反将几乎全数笔墨,皆倾注于“利弊剖析”与“数据实证”之上。
疏中首列铁路自勘测至今的所有实耗银两,分门别类,条陈明细:人工(区分工匠与流民工价)、物料(铁、木、石等)、土地征购及迁坟补偿、并各项杂支。
笔笔皆有粗略来去说明,虽未至锱铢必较,然框架清晰,与弹劾奏章中模糊夸大“耗资巨万”形成鲜明对照。
尤有力者,陈文烛将此总花费,与同期若行等距离运河疏浚、闸坝维护乃至应对漕船阻塞的潜在耗费略作比对,结论乃是铁路一次性投入虽显巨大,然长远视之,其维护之费实远低于漕运体系的无底消耗。
继而,奏疏阐发以工代赈、招募流民,非但未“扰民”,反吸纳了数千无依丁壮,支付实打实工钱,极大地安定了徐州地方,消弭治安隐患,甚而带动周边饮食、杂货等小本经营的复苏。
而奏疏最紧要处,则落于阐述铁路在“速”与“量”上的绝对优势,并将其与国之大政紧密勾连: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若得铁路纵横,粮秣军械,旬日可达九边,则士饱马腾,国威可振,虏寇可慑。
”——此乃直指边防要害。
“运河漕粮,岁有漂没,路耗往往三成。
臣等实测,铁路转运同类物资,妥善装载,路途损耗不及半成,且无搁浅、阻冻之虞。
”——此乃关乎国家财赋命脉的漕运效率与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