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甜头
关灯
小
中
大
,赵窑主亲率徒众,如护婴孩般,将每件用软纸、稻草仔细包裹的陶器,小心翼翼安放于铺满干草的厢角,面上紧张得沁出细汗。
“瞧着是稳当,可这铁轮子跑将起来,谁知是何光景?” “听闻李家庄为此闹得凶哩,这林少掌柜胆魄也是真足,还敢往外县运货?” “价贱是真贱,若果真能成,往后咱家那点山货是否也能搭着售往徐州?” 在纷纭议论与目光中,“启明号”蓄足压力,发出一声裂帛般的雄浑汽笛,庞巨身躯微震,驱动轮开始缓缓转动,牵引沉重车厢,平稳启程。
初速甚缓,继而渐疾,喷吐着混杂白汽与些许黑烟的巨龙,沿着笔直延伸的钢轨,坚定不移驶向徐州方向,终消逝于众人视野尽头。
依往昔骡马队脚程,自萧县至徐州,纵是顺遂,亦需至少两日工夫。
商贾与围观者皆已做好久候之备。
然,出乎所有人意料,就在“启明号”发车仅四个多时辰后,日头尚未西沉,自徐州西站快马传回的音讯,已抵萧县货场:火轮车已平安准点抵达,正紧张有序卸货!所有陶器经查,完好无损!山炭亦已开始交付! 此讯,犹如滚油锅中泼入一瓢冷水,顷刻于萧县商界炸响!那些原本持疑甚深、乃至暗中讥嘲的商贾再也坐不住,纷纷涌向货场,围住负责此事的昭铁厂管事及方才返回的赵窑主、钱老板等人,七嘴八舌探问详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窑主激动得满面红光,声调都比平日高了八度:“神乎其技!真真神乎其技!俺那两百件瓷器,连个釉皮都未曾蹭落!稳稳当当,比搁在俺家库房还安稳!四个时辰!仅仅四个时辰啊!这若是骡马队,此刻尚在半道啃尘土哩!” 钱老板亦咧着嘴笑,拍着胸脯对相熟商人道:“俺那十万斤山炭,清点下来,耗损几可忽略!这火轮车装卸迅捷,路途平稳,省却多少折耗!这运价,这迅疾,这稳妥劲!俺老钱奔波半生,头一遭遇此等美事!此趟,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胜于雄辩,效益碾压诸疑。
首批尝得巨利的炭商与窑主,返归萧县后,立成铁路最狂热、亦最有效的活招牌。
其亲身体验,比任何官府的文告、任何士绅的析解更具冲击与说服之力。
萧县商界彻底鼎沸!原本尚在观望的商行、货栈、大小窑主、炭场主人,乃至经营药材、粮谷、山货的商人,纷纷涌向昭铁厂设于萧县的临时办差之所,要求签订长程运约。
订单犹如雪片纷至,很快排满了未来半月的运力。
“启明号”随之开始了规律化的往复营生。
每日清晨,它沐着朝晖,载着从徐州集散的布匹、食盐、铁器、日用杂货等物,鸣笛驶向萧县;过午,又满载萧县的山炭、陶器、药材、粮谷等土产,喷吐蒸汽返回徐州。
这条钢铁脉络,开始强劲地、不知疲倦地搏动起来,将两地经济的血液加速流转。
其带来的影响立竿见影,且是多层次、辐射状的: 萧县山炭因运输成本骤降,于徐州乃至更远州府售价极具争锋之力,订单如雪片飞来,各大炭场竞相扩采,昼夜开工,采炭工匠的工钱亦因需求旺盛而水涨船高,吸引了更多劳力。
徐州百姓与工坊,则用上了价更低、质更优的萧县山炭,生活用度与部分工本得以减省。
铁路沿线,一些机敏的农户与小贩,窥见新的生机。
他们开始将自家所产时令菜蔬、禽蛋、乃至编织的草鞋、簸箕等,用担子挑至铁路沿线的临时歇脚点,向短暂停车的司乘、押运工役及偶随车看货的商贾兜
“瞧着是稳当,可这铁轮子跑将起来,谁知是何光景?” “听闻李家庄为此闹得凶哩,这林少掌柜胆魄也是真足,还敢往外县运货?” “价贱是真贱,若果真能成,往后咱家那点山货是否也能搭着售往徐州?” 在纷纭议论与目光中,“启明号”蓄足压力,发出一声裂帛般的雄浑汽笛,庞巨身躯微震,驱动轮开始缓缓转动,牵引沉重车厢,平稳启程。
初速甚缓,继而渐疾,喷吐着混杂白汽与些许黑烟的巨龙,沿着笔直延伸的钢轨,坚定不移驶向徐州方向,终消逝于众人视野尽头。
依往昔骡马队脚程,自萧县至徐州,纵是顺遂,亦需至少两日工夫。
商贾与围观者皆已做好久候之备。
然,出乎所有人意料,就在“启明号”发车仅四个多时辰后,日头尚未西沉,自徐州西站快马传回的音讯,已抵萧县货场:火轮车已平安准点抵达,正紧张有序卸货!所有陶器经查,完好无损!山炭亦已开始交付! 此讯,犹如滚油锅中泼入一瓢冷水,顷刻于萧县商界炸响!那些原本持疑甚深、乃至暗中讥嘲的商贾再也坐不住,纷纷涌向货场,围住负责此事的昭铁厂管事及方才返回的赵窑主、钱老板等人,七嘴八舌探问详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窑主激动得满面红光,声调都比平日高了八度:“神乎其技!真真神乎其技!俺那两百件瓷器,连个釉皮都未曾蹭落!稳稳当当,比搁在俺家库房还安稳!四个时辰!仅仅四个时辰啊!这若是骡马队,此刻尚在半道啃尘土哩!” 钱老板亦咧着嘴笑,拍着胸脯对相熟商人道:“俺那十万斤山炭,清点下来,耗损几可忽略!这火轮车装卸迅捷,路途平稳,省却多少折耗!这运价,这迅疾,这稳妥劲!俺老钱奔波半生,头一遭遇此等美事!此趟,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胜于雄辩,效益碾压诸疑。
首批尝得巨利的炭商与窑主,返归萧县后,立成铁路最狂热、亦最有效的活招牌。
其亲身体验,比任何官府的文告、任何士绅的析解更具冲击与说服之力。
萧县商界彻底鼎沸!原本尚在观望的商行、货栈、大小窑主、炭场主人,乃至经营药材、粮谷、山货的商人,纷纷涌向昭铁厂设于萧县的临时办差之所,要求签订长程运约。
订单犹如雪片纷至,很快排满了未来半月的运力。
“启明号”随之开始了规律化的往复营生。
每日清晨,它沐着朝晖,载着从徐州集散的布匹、食盐、铁器、日用杂货等物,鸣笛驶向萧县;过午,又满载萧县的山炭、陶器、药材、粮谷等土产,喷吐蒸汽返回徐州。
这条钢铁脉络,开始强劲地、不知疲倦地搏动起来,将两地经济的血液加速流转。
其带来的影响立竿见影,且是多层次、辐射状的: 萧县山炭因运输成本骤降,于徐州乃至更远州府售价极具争锋之力,订单如雪片飞来,各大炭场竞相扩采,昼夜开工,采炭工匠的工钱亦因需求旺盛而水涨船高,吸引了更多劳力。
徐州百姓与工坊,则用上了价更低、质更优的萧县山炭,生活用度与部分工本得以减省。
铁路沿线,一些机敏的农户与小贩,窥见新的生机。
他们开始将自家所产时令菜蔬、禽蛋、乃至编织的草鞋、簸箕等,用担子挑至铁路沿线的临时歇脚点,向短暂停车的司乘、押运工役及偶随车看货的商贾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