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雷霆救速
关灯
小
中
大
北方的天空,自暮春至仲夏,持续呈现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毫无杂质的湛蓝色。
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着中原大地。
自春耕以来,河南开封、归德、汝宁三府,山东兖州、东昌二府,广袤的田野上空,期盼的雨水始终未曾降临。
起初,只是地方州县小心翼翼的奏报,用词尚属谨慎,称“雨泽短期”,“祈盼甘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间的裂缝如同干渴巨兽张开的嘴,日益扩大、加深;原本应绿意盎然的禾苗,从叶尖开始泛黄、卷曲,最终成片成片地枯萎倒下,化作一地焦黄。
希望的绿野,转眼成了绝望的焦土。
零星逃荒的农户开始出现在官道上,如同涓涓细流,很快便汇成了汹涌的灾情急流,伴随着各府县越来越凄惶、越来越急迫的告急文书,冲破了层层的官僚体系,最终直达帝国的权力中枢——北京紫禁城。
“急报!河南开封、归德、汝宁三府,自春徂夏,亢旱不雨,赤地千里,麦禾尽槁,仓廪空虚,流民初现,恐酿大变!” “山东兖州、东昌二府,旱魃为虐,泉涸井枯,饥民鬻儿卖女,道路相望,地方震动,恳请朝廷速发赈济,以安民心!” 文渊阁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张居正一份份翻阅着这些用加急驿马送来的、字里行间透着绝望与恐慌的奏章,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
灾情如火,已然燎原;赈济如救火,刻不容缓。
然而,当他将目光投向传统的、也是唯一可靠的赈灾通道——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时,得到的却是更加令人心寒的消息。
漕运总督衙门的奏报紧随而至,语气同样焦急,却带着无奈的推诿:“启禀阁老,运河沿线亦受旱情波及,山东境内诸湖水位骤降,运河水量不足,漕船通行已然迟滞。
若此刻强行征调大批漕船北上运粮赈灾,必致漕粮正供延误,届时京师仓储不继,恐动摇国本,臣等万死难赎!” 而陆路转运的方案,更是被证明希望渺茫。
河南巡抚在奏疏中算了一笔残酷的账:“若调集骡马民夫,组织陆路运粮队,每日人吃马嚼,所耗粮草甚巨,等同于运送途中便消耗大半。
且速度缓慢,自徐州仓至豫东重灾区,骡马队至少需五至七日,杯水车薪,恐粮未至而民已乱,匪患蜂起矣!” 争吵、推诿、无力感,如同瘟疫般弥漫在朝堂之上。
庞大的帝国机器,平日里看似威严无比,在这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天灾面前,却显露出其臃肿、低效、乃至脆弱的一面。
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背后,是无法迅速调动资源拯救黎民的残酷现实。
就在这焦头烂额、几乎陷入僵局之际,一份来自徐州知府陈文烛的、被大多数朝臣视为“妄言”的加急奏疏,如同一道撕裂浓重乌云的闪电,带着不容置疑的光芒,劈开了沉闷压抑的僵局。
“臣徐州知府陈文烛冒死顿首启奏:惊闻豫鲁大地亢旱成灾,赤地千里,饥民待哺,嗷嗷哀鸿,臣心忧如焚。
查臣辖内‘徐邳铁路’,自徐州西站至邳州运河码头段已全线贯通,机车运行稳定。
若以‘火车’转运粮米,自徐州官仓装载出发,沿铁路疾驰至邳州,转运河驳船,溯流而上,可直抵豫东归德府灾区。
臣与昭铁总办林昭反复核算,全程运抵,一日之内可达!单列运力远超数百骡马,而耗费银钱,不及同等运力骡马陆路之十一,更远低于漕船转运之靡费。
救急如救火,迟则生变!臣斗胆,请以徐州官仓现存粮米试运,以解燃眉之急,伏乞陛下与阁老圣裁!” 这份奏疏一经在朝会上宣读,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荒谬!简直荒谬绝伦!”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颤巍巍地出班,指着空气,仿佛在指着陈文烛的鼻子,“铁路为何物?尚未经朝廷明旨认可之‘奇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赈灾安民,何等重要?岂能托付于此等未经检验、来历不明之物?此乃视国事为儿戏!” “陈文烛此人,分明是欲借灾邀功,哗众取宠!其心可诛!”另一位与漕运利益攸关的官员厉声附和。
“火车运粮?闻所未闻!滑天下之大稽!那铁家伙万一途中脱轨,抑或机器故障,延误了赈济时机,致使灾民暴动,这个天大的责任,谁来承担?他陈文烛区区一个知府,担待得起吗?!”质疑与斥责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陈文烛和林昭彻底淹没。
然而,端坐于御座之侧,始
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着中原大地。
自春耕以来,河南开封、归德、汝宁三府,山东兖州、东昌二府,广袤的田野上空,期盼的雨水始终未曾降临。
起初,只是地方州县小心翼翼的奏报,用词尚属谨慎,称“雨泽短期”,“祈盼甘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间的裂缝如同干渴巨兽张开的嘴,日益扩大、加深;原本应绿意盎然的禾苗,从叶尖开始泛黄、卷曲,最终成片成片地枯萎倒下,化作一地焦黄。
希望的绿野,转眼成了绝望的焦土。
零星逃荒的农户开始出现在官道上,如同涓涓细流,很快便汇成了汹涌的灾情急流,伴随着各府县越来越凄惶、越来越急迫的告急文书,冲破了层层的官僚体系,最终直达帝国的权力中枢——北京紫禁城。
“急报!河南开封、归德、汝宁三府,自春徂夏,亢旱不雨,赤地千里,麦禾尽槁,仓廪空虚,流民初现,恐酿大变!” “山东兖州、东昌二府,旱魃为虐,泉涸井枯,饥民鬻儿卖女,道路相望,地方震动,恳请朝廷速发赈济,以安民心!” 文渊阁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张居正一份份翻阅着这些用加急驿马送来的、字里行间透着绝望与恐慌的奏章,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
灾情如火,已然燎原;赈济如救火,刻不容缓。
然而,当他将目光投向传统的、也是唯一可靠的赈灾通道——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时,得到的却是更加令人心寒的消息。
漕运总督衙门的奏报紧随而至,语气同样焦急,却带着无奈的推诿:“启禀阁老,运河沿线亦受旱情波及,山东境内诸湖水位骤降,运河水量不足,漕船通行已然迟滞。
若此刻强行征调大批漕船北上运粮赈灾,必致漕粮正供延误,届时京师仓储不继,恐动摇国本,臣等万死难赎!” 而陆路转运的方案,更是被证明希望渺茫。
河南巡抚在奏疏中算了一笔残酷的账:“若调集骡马民夫,组织陆路运粮队,每日人吃马嚼,所耗粮草甚巨,等同于运送途中便消耗大半。
且速度缓慢,自徐州仓至豫东重灾区,骡马队至少需五至七日,杯水车薪,恐粮未至而民已乱,匪患蜂起矣!” 争吵、推诿、无力感,如同瘟疫般弥漫在朝堂之上。
庞大的帝国机器,平日里看似威严无比,在这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天灾面前,却显露出其臃肿、低效、乃至脆弱的一面。
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背后,是无法迅速调动资源拯救黎民的残酷现实。
就在这焦头烂额、几乎陷入僵局之际,一份来自徐州知府陈文烛的、被大多数朝臣视为“妄言”的加急奏疏,如同一道撕裂浓重乌云的闪电,带着不容置疑的光芒,劈开了沉闷压抑的僵局。
“臣徐州知府陈文烛冒死顿首启奏:惊闻豫鲁大地亢旱成灾,赤地千里,饥民待哺,嗷嗷哀鸿,臣心忧如焚。
查臣辖内‘徐邳铁路’,自徐州西站至邳州运河码头段已全线贯通,机车运行稳定。
若以‘火车’转运粮米,自徐州官仓装载出发,沿铁路疾驰至邳州,转运河驳船,溯流而上,可直抵豫东归德府灾区。
臣与昭铁总办林昭反复核算,全程运抵,一日之内可达!单列运力远超数百骡马,而耗费银钱,不及同等运力骡马陆路之十一,更远低于漕船转运之靡费。
救急如救火,迟则生变!臣斗胆,请以徐州官仓现存粮米试运,以解燃眉之急,伏乞陛下与阁老圣裁!” 这份奏疏一经在朝会上宣读,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荒谬!简直荒谬绝伦!”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颤巍巍地出班,指着空气,仿佛在指着陈文烛的鼻子,“铁路为何物?尚未经朝廷明旨认可之‘奇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赈灾安民,何等重要?岂能托付于此等未经检验、来历不明之物?此乃视国事为儿戏!” “陈文烛此人,分明是欲借灾邀功,哗众取宠!其心可诛!”另一位与漕运利益攸关的官员厉声附和。
“火车运粮?闻所未闻!滑天下之大稽!那铁家伙万一途中脱轨,抑或机器故障,延误了赈济时机,致使灾民暴动,这个天大的责任,谁来承担?他陈文烛区区一个知府,担待得起吗?!”质疑与斥责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陈文烛和林昭彻底淹没。
然而,端坐于御座之侧,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