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雷霆救速
关灯
小
中
大
终沉默不语的张居正,在听到“一日可达”、“耗费十一”这几个关键词时,低垂的眼皮下,精光骤然一闪。
他等待多时的、那个能让铁路一锤定音的契机,终于在天灾的逼迫下,到来了! 他没有理会丹陛之下喧嚣的争议,甚至没有征求更多人的意见,直接对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沉声下令,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六百里加急,传旨徐州:准徐州知府陈文烛所请!着其即刻以铁路试运粮米三万石,火速驰援河南归德府!命其详录沿途一切情形,精确计时,核清耗费,事无巨细,飞马奏报!若有差池……唯陈文烛、林昭是问,严惩不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豪赌。
赌注是数万饥民的生死,是豫东地区的稳定,更是他张居正的政治声望和改革路线。
他赌的是钢铁轮轨的可靠性,赌的是林昭这个年轻匠人的技术与组织能力,赌的是他自己超越时代的眼光与魄力! 这道关乎无数人命运的旨意,被以帝国最快的速度,由换马不换人的精锐驿卒,沿着官道疯狂传递向南方。
当旨意送达徐州府衙时,陈文烛跪接圣旨,双手微微颤抖,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既是激动于阁老的信任与放手一搏,更是感受到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足以压垮脊梁的千钧重压。
他立刻命人火速召见林昭。
“林总办!”陈文烛甚至来不及寒暄,直接将旨意内容告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阁老和朝廷,将这天大的干系,压到你我的肩膀上了!此事若成,铁路前程似锦,你我或可青史留名;若败……只怕你我项上人头,乃至三族……”他没有再说下去,但那未尽之语中的寒意,足以让任何人胆战心惊。
林昭的面色却异乎寻常的沉静,只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有压抑已久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亮得惊人。
他挺直脊梁,声音清晰而坚定:“府尊大人,此非干系,乃天赐之机遇!铁路之存废,昭铁之未来,乃至阁老所期之新法气象,尽在此一举!学生,愿立军令状!粮米若损一粒,机车若误一刻,林昭愿提头来见!” 没有任何犹豫,整个昭铁总厂与徐州官府的力量,被前所未有地全面动员起来,如同一部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开始超负荷运转: 徐州官仓大门洞开,平日里堆积如山的粮米被役夫们流水般装袋、称重、缝口,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香气与紧张的气氛。
“启明号”作为主力,进行了最严格的检修,每一个轴承、每一根连杆都反复检查;另外两台经过紧急改装、特别加强了制动系统和车厢挂钩的备用机车“乘风号”、“破浪号”也被拉出了车库,锅炉升火,严阵以待。
所有的平板货运车厢被工匠们连夜加装加固护栏,车厢底部铺上厚厚的防雨防潮油布,确保粮食运输安全。
王铁臂亲自率领扩充后的“铁路巡防营”,全员顶盔掼甲(虽无铁甲,但气势十足),携带棍棒钢叉,分段驻守在全线铁轨旁,尤其是桥梁、隧道和荒僻路段,实行十二时辰不间断巡逻,确保铁轨绝不受任何人为破坏或意外干扰。
而通往邳州运河码头的最后一段连接线早已建成,码头上,征集来的漕船和民船已集结待命,只等火车将粮食运抵,便可立即装船,经运河支流快速转运至豫东归德府。
第一列由“启明号”牵引,足足二十节车厢,满载着五千石救命粮食的钢铁长龙,在无数闻讯赶来的徐州百姓默默注视和无声祈祷下,于一个清晨,发出了那声划破黎明的、雄浑而悲壮的汽笛长鸣,如同出征的号角,喷吐着浓密的蒸汽与黑烟,车轮铿锵,坚定不移地驶向西北方向那片被旱魃肆虐的土地! 几乎在列车出发的同一时刻,数匹快马信使也沿着平行的官道,向着同一目的地——归德府,绝尘而去。
他们将与火车赛跑,见证并回报这史无前例的运输过程。
时间,在徐州、在北京、在归德府,在无数牵挂此事的人们心中,陷入了焦灼而缓慢的流逝。
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第一日,午后刚过,归德府方面第一匹快马便带着难以置信的急报驰入北京:“启禀朝廷!徐州铁路首列赈灾粮车,共载粮五千石,已于昨日申时正刻(下午四点
他等待多时的、那个能让铁路一锤定音的契机,终于在天灾的逼迫下,到来了! 他没有理会丹陛之下喧嚣的争议,甚至没有征求更多人的意见,直接对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沉声下令,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六百里加急,传旨徐州:准徐州知府陈文烛所请!着其即刻以铁路试运粮米三万石,火速驰援河南归德府!命其详录沿途一切情形,精确计时,核清耗费,事无巨细,飞马奏报!若有差池……唯陈文烛、林昭是问,严惩不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豪赌。
赌注是数万饥民的生死,是豫东地区的稳定,更是他张居正的政治声望和改革路线。
他赌的是钢铁轮轨的可靠性,赌的是林昭这个年轻匠人的技术与组织能力,赌的是他自己超越时代的眼光与魄力! 这道关乎无数人命运的旨意,被以帝国最快的速度,由换马不换人的精锐驿卒,沿着官道疯狂传递向南方。
当旨意送达徐州府衙时,陈文烛跪接圣旨,双手微微颤抖,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既是激动于阁老的信任与放手一搏,更是感受到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足以压垮脊梁的千钧重压。
他立刻命人火速召见林昭。
“林总办!”陈文烛甚至来不及寒暄,直接将旨意内容告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阁老和朝廷,将这天大的干系,压到你我的肩膀上了!此事若成,铁路前程似锦,你我或可青史留名;若败……只怕你我项上人头,乃至三族……”他没有再说下去,但那未尽之语中的寒意,足以让任何人胆战心惊。
林昭的面色却异乎寻常的沉静,只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有压抑已久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亮得惊人。
他挺直脊梁,声音清晰而坚定:“府尊大人,此非干系,乃天赐之机遇!铁路之存废,昭铁之未来,乃至阁老所期之新法气象,尽在此一举!学生,愿立军令状!粮米若损一粒,机车若误一刻,林昭愿提头来见!” 没有任何犹豫,整个昭铁总厂与徐州官府的力量,被前所未有地全面动员起来,如同一部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开始超负荷运转: 徐州官仓大门洞开,平日里堆积如山的粮米被役夫们流水般装袋、称重、缝口,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香气与紧张的气氛。
“启明号”作为主力,进行了最严格的检修,每一个轴承、每一根连杆都反复检查;另外两台经过紧急改装、特别加强了制动系统和车厢挂钩的备用机车“乘风号”、“破浪号”也被拉出了车库,锅炉升火,严阵以待。
所有的平板货运车厢被工匠们连夜加装加固护栏,车厢底部铺上厚厚的防雨防潮油布,确保粮食运输安全。
王铁臂亲自率领扩充后的“铁路巡防营”,全员顶盔掼甲(虽无铁甲,但气势十足),携带棍棒钢叉,分段驻守在全线铁轨旁,尤其是桥梁、隧道和荒僻路段,实行十二时辰不间断巡逻,确保铁轨绝不受任何人为破坏或意外干扰。
而通往邳州运河码头的最后一段连接线早已建成,码头上,征集来的漕船和民船已集结待命,只等火车将粮食运抵,便可立即装船,经运河支流快速转运至豫东归德府。
第一列由“启明号”牵引,足足二十节车厢,满载着五千石救命粮食的钢铁长龙,在无数闻讯赶来的徐州百姓默默注视和无声祈祷下,于一个清晨,发出了那声划破黎明的、雄浑而悲壮的汽笛长鸣,如同出征的号角,喷吐着浓密的蒸汽与黑烟,车轮铿锵,坚定不移地驶向西北方向那片被旱魃肆虐的土地! 几乎在列车出发的同一时刻,数匹快马信使也沿着平行的官道,向着同一目的地——归德府,绝尘而去。
他们将与火车赛跑,见证并回报这史无前例的运输过程。
时间,在徐州、在北京、在归德府,在无数牵挂此事的人们心中,陷入了焦灼而缓慢的流逝。
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第一日,午后刚过,归德府方面第一匹快马便带着难以置信的急报驰入北京:“启禀朝廷!徐州铁路首列赈灾粮车,共载粮五千石,已于昨日申时正刻(下午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