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雷霆救速
关灯
小
中
大
)平安抵达邳州码头,随即装船转运!自徐州发车至邳州卸货,全程耗时……不足六个时辰!”(按:同等运力骡马队,即便昼夜兼程,至少需四到五日)
消息传出,朝堂之上那些反对之声为之一滞。
紧接着,在随后的两天里,“乘风号”、“破浪号”接连发出,将剩余两万五千石粮食,以同样稳定、高效的速度,源源不断地运抵邳州,转而输向灾区。
三日后,整整三万石救命粮食,已全部安全运抵归德府境内,并在当地官府的组织下,开始设立粥棚,向周边嗷嗷待哺的灾民发放。
整个大规模运输过程,从启动到完毕,总耗时仅三天!而事后核算,所有耗费(包括人工、煤炭、车辆损耗、护路成本等)加总,竟真的不足同等运力骡马队所需费用的十分之一! 这冰冷而震撼的数据,伴随着陈文烛详细的奏报和张居正早已安插的耳目的密信,迅速、确凿地摆在了北京朝堂每一位官员的案头。
先前那些激烈反对、斥之为“荒谬”、“儿戏”的官员们,看着那白纸黑字、无可辩驳的效率对比和成本数据,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发不出任何有力的反驳之声。
事实,是最好的雄辩。
铁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救灾行动中,所展现出的全方位、碾压性的优势,如同一记无声却极其响亮的耳光,抽在了所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质疑者脸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更重要的是,随着这批粮食的迅速到位,归德府及周边灾区的恐慌情绪得到了有效安抚,濒临崩溃的秩序得以初步稳定,大规模流民潮和随之可能产生的民变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这一点,对于将“稳定”视为执政第一要务、深知“乱源起于饥寒”的张居正而言,其政治价值,无可估量。
时机已然成熟。
张居正终于不再需要任何掩饰,他在下一次的朝会上,面对满殿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用他那特有的、沉稳而充满力量的声音,清晰地定下了调子: “此次豫鲁旱灾,徐州铁路于国难之际,挺身而出,显其奇效,解民倒悬,功不可没!此非尔等口中之‘奇技淫巧’,乃实实在在之救时利器,强国之基!传旨:褒奖徐州知府陈文烛忠心体国,擢升其官阶一等,赏银百两;昭铁总办林昭,匠心报国,技艺卓绝,赐‘格物博士’衔(虚衔,表荣誉),赏银五百两,以示殊荣!徐邳铁路,着即转为官督商办之‘通轨商局’,由朝廷全力保障其运营,不得再有阻挠!工部、户部即刻会同议定全国铁路扩展之初步章程,首先于北直隶、山东等近畿及灾区周边择地勘测,规划线路,以备国家日后缓急之需!” 这道旨意,如同一声春雷,传出紫禁城,迅速震动了整个天下。
铁路,这个曾经备受争议、屡遭打压的新生事物,凭借其在特大灾害救援中展现出的“雷霆救速”与“济世之效”,一举打破了所有的质疑和阻挠,从一隅之地的“试验”,正式跃升为国家层面认可、并欲大力推广的战略性工程!张居正用他无与伦比的政治魄力和对实效的执着追求,为这钢铁巨龙,彻底撕开了笼罩在它前方的重重迷雾。
当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回徐州时,整个城市几乎万民欢腾!尤其是昭铁总厂内,那些亲手打造、维护、驾驶这钢铁巨龙的王铁臂、李老蔫、张黑柱等众多工匠们,更是激动得相拥而泣,热泪纵横。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和不屈的信念,终于铸就了这救国救民的不世功业!所有的委屈、艰辛、乃至曾经的嘲笑,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无比的自豪与荣耀。
林昭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刚刚完成救灾使命、锅炉尚有余温的“启明号”旁,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冷而坚实的车体。
他的心中,并无太多的狂喜与激动,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如同这钢铁般坚实的使命感落到了实处。
他知道,历经磨难,“破晓”的时刻,终于真正到来,曙光已刺破最深沉的黑暗。
脚下的铁轨,此刻在他眼中,不再仅仅通向邳州,而是通向了一个更为广阔、充满了无限可能与挑战的、属于钢铁与速度的未来。
帝国的格局,将因这条路的出现,而悄然改变。
而他,已然站在了这变革的潮头。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
紧接着,在随后的两天里,“乘风号”、“破浪号”接连发出,将剩余两万五千石粮食,以同样稳定、高效的速度,源源不断地运抵邳州,转而输向灾区。
三日后,整整三万石救命粮食,已全部安全运抵归德府境内,并在当地官府的组织下,开始设立粥棚,向周边嗷嗷待哺的灾民发放。
整个大规模运输过程,从启动到完毕,总耗时仅三天!而事后核算,所有耗费(包括人工、煤炭、车辆损耗、护路成本等)加总,竟真的不足同等运力骡马队所需费用的十分之一! 这冰冷而震撼的数据,伴随着陈文烛详细的奏报和张居正早已安插的耳目的密信,迅速、确凿地摆在了北京朝堂每一位官员的案头。
先前那些激烈反对、斥之为“荒谬”、“儿戏”的官员们,看着那白纸黑字、无可辩驳的效率对比和成本数据,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发不出任何有力的反驳之声。
事实,是最好的雄辩。
铁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救灾行动中,所展现出的全方位、碾压性的优势,如同一记无声却极其响亮的耳光,抽在了所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质疑者脸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更重要的是,随着这批粮食的迅速到位,归德府及周边灾区的恐慌情绪得到了有效安抚,濒临崩溃的秩序得以初步稳定,大规模流民潮和随之可能产生的民变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这一点,对于将“稳定”视为执政第一要务、深知“乱源起于饥寒”的张居正而言,其政治价值,无可估量。
时机已然成熟。
张居正终于不再需要任何掩饰,他在下一次的朝会上,面对满殿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用他那特有的、沉稳而充满力量的声音,清晰地定下了调子: “此次豫鲁旱灾,徐州铁路于国难之际,挺身而出,显其奇效,解民倒悬,功不可没!此非尔等口中之‘奇技淫巧’,乃实实在在之救时利器,强国之基!传旨:褒奖徐州知府陈文烛忠心体国,擢升其官阶一等,赏银百两;昭铁总办林昭,匠心报国,技艺卓绝,赐‘格物博士’衔(虚衔,表荣誉),赏银五百两,以示殊荣!徐邳铁路,着即转为官督商办之‘通轨商局’,由朝廷全力保障其运营,不得再有阻挠!工部、户部即刻会同议定全国铁路扩展之初步章程,首先于北直隶、山东等近畿及灾区周边择地勘测,规划线路,以备国家日后缓急之需!” 这道旨意,如同一声春雷,传出紫禁城,迅速震动了整个天下。
铁路,这个曾经备受争议、屡遭打压的新生事物,凭借其在特大灾害救援中展现出的“雷霆救速”与“济世之效”,一举打破了所有的质疑和阻挠,从一隅之地的“试验”,正式跃升为国家层面认可、并欲大力推广的战略性工程!张居正用他无与伦比的政治魄力和对实效的执着追求,为这钢铁巨龙,彻底撕开了笼罩在它前方的重重迷雾。
当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回徐州时,整个城市几乎万民欢腾!尤其是昭铁总厂内,那些亲手打造、维护、驾驶这钢铁巨龙的王铁臂、李老蔫、张黑柱等众多工匠们,更是激动得相拥而泣,热泪纵横。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和不屈的信念,终于铸就了这救国救民的不世功业!所有的委屈、艰辛、乃至曾经的嘲笑,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无比的自豪与荣耀。
林昭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刚刚完成救灾使命、锅炉尚有余温的“启明号”旁,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冷而坚实的车体。
他的心中,并无太多的狂喜与激动,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如同这钢铁般坚实的使命感落到了实处。
他知道,历经磨难,“破晓”的时刻,终于真正到来,曙光已刺破最深沉的黑暗。
脚下的铁轨,此刻在他眼中,不再仅仅通向邳州,而是通向了一个更为广阔、充满了无限可能与挑战的、属于钢铁与速度的未来。
帝国的格局,将因这条路的出现,而悄然改变。
而他,已然站在了这变革的潮头。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