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钢铁动脉
关灯
小
中
大
最无可辩驳的方式,呈现在所有在场的当权者、商贾、士绅以及那些将成为口碑传播者的普通民众面前。
这种冲击力,远比任何文书和数据都来得强烈。
当晚,徐州城内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席。
灯火通明,觥筹交错,赞誉与祝贺之声不绝于耳。
陈文烛红光满面,多年的压力终于释放,仕途一片光明;汪承业等商人更是踌躇满志,交头接耳间,谈论的已是铁路网铺开后,那金山银海般的巨大商机。
然而,在这场喧嚣与荣耀的中心,林昭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与清醒。
在宴会的一角,他避开了主要的敬酒人群,将王铁臂、李老蔫、张黑柱等核心匠头,以及汪承业等几位最重要的商会成员召集到一起。
“诸位,”林昭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如同一盆冷水,让有些发热的头脑瞬间清醒了几分,“贯通徐邳,赢得朝廷认可,固然可喜可贺。
然,此不过是我等万里长征,方才迈出的第一步而已。
朝廷的认可,只是给了我们一张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准生证’。
接下来,该如何让这条初生的钢铁动脉,滋生蔓延出更多的毛细血管与支干血脉,覆盖更广袤的疆域,真正成为支撑国运的骨架,才是我们即将面临的、真正艰巨的挑战。
” 他示意助手展开一幅早已准备好的、绘制在精细绢布上的草图。
上面以徐州为中心,用朱砂清晰地勾勒出了几条辐射状的粗线:“北接山东临清,进而深入京畿重地;南连扬州富庶之区,贯通江淮财赋之地;西向河南开封,深入中原腹地……此乃我初步构想的铁路网络骨架。
然,欲成此千秋功业,非我一昭铁厂、亦非陈知府一府之力所能企及。
” 他目光灼灼地转向汪承业等商界领袖:“我们需要一个更强有力、更具权威的机构,一个能超越地域限制、统筹全国铁路规划、募集海量巨资、协调朝廷、地方、商帮乃至民间各方错综复杂利益的组织。
” 汪承业是极精明之人,立刻心领神会,接口道:“林兄弟所言,直指要害!如今铁路声名鹊起,天下瞩目,更有阁老朝廷背书,声望正值顶峰。
此正是顺应时势,成立‘通轨商局’,广纳天下商股,整合资源,大举扩张铁路网的最佳时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错,”林昭郑重点头,手指点在地图上,“‘通轨商局’,须秉持‘官督商办’之原则。
以朝廷之权威为督,以商贾之资本为办,集天下之力,共筑利国利民之铁路网络。
此乃我等下一步行动之关键核心,亦是铁路事业能否真正发扬光大的制度保障!” 就在徐州上下仍沉浸在贯通喜悦与勾画未来宏伟蓝图之际,一骑来自京师的快马,风尘仆仆地再次抵达徐州府衙,带来了张居正的最新指示。
这一次,不再是试探性的旨意或原则性的批准,而是一份措辞严谨、盖着内阁鲜红大印的正式文书: “准在徐州设立‘通轨商局’,统筹规划大明铁路建设事宜。
着徐州知府陈文烛暂领督办大臣,昭铁总办林昭任总工程师暨会办大臣,允其募集商股,勘测线路。
首要之务,乃详加规划徐州至山东临清、徐州至南直隶扬州二线,限期内详拟章程、预算及施工条陈,奏报朝廷,候旨施行。
” 旨意明确,授权清晰,目标具体。
钢铁的动脉已然成功搏动,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而驱动这动脉将新鲜血液泵向帝国四方的强大心脏——“通轨商局”,也终于在时代的呼唤和权力的推动下,应运而生。
站台上庆典的欢呼声犹在耳畔,车轮的轰鸣仍震撼着大地,但所有人都隐隐感觉到,一个更加波澜壮阔、充满机遇也遍布荆棘的时代,正随着那两条绵延至远方、消失在天地交汇处的冰冷钢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呼啸而来。
未来的画卷,正在铁轨的延伸处,缓缓展开。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
这种冲击力,远比任何文书和数据都来得强烈。
当晚,徐州城内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席。
灯火通明,觥筹交错,赞誉与祝贺之声不绝于耳。
陈文烛红光满面,多年的压力终于释放,仕途一片光明;汪承业等商人更是踌躇满志,交头接耳间,谈论的已是铁路网铺开后,那金山银海般的巨大商机。
然而,在这场喧嚣与荣耀的中心,林昭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与清醒。
在宴会的一角,他避开了主要的敬酒人群,将王铁臂、李老蔫、张黑柱等核心匠头,以及汪承业等几位最重要的商会成员召集到一起。
“诸位,”林昭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如同一盆冷水,让有些发热的头脑瞬间清醒了几分,“贯通徐邳,赢得朝廷认可,固然可喜可贺。
然,此不过是我等万里长征,方才迈出的第一步而已。
朝廷的认可,只是给了我们一张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准生证’。
接下来,该如何让这条初生的钢铁动脉,滋生蔓延出更多的毛细血管与支干血脉,覆盖更广袤的疆域,真正成为支撑国运的骨架,才是我们即将面临的、真正艰巨的挑战。
” 他示意助手展开一幅早已准备好的、绘制在精细绢布上的草图。
上面以徐州为中心,用朱砂清晰地勾勒出了几条辐射状的粗线:“北接山东临清,进而深入京畿重地;南连扬州富庶之区,贯通江淮财赋之地;西向河南开封,深入中原腹地……此乃我初步构想的铁路网络骨架。
然,欲成此千秋功业,非我一昭铁厂、亦非陈知府一府之力所能企及。
” 他目光灼灼地转向汪承业等商界领袖:“我们需要一个更强有力、更具权威的机构,一个能超越地域限制、统筹全国铁路规划、募集海量巨资、协调朝廷、地方、商帮乃至民间各方错综复杂利益的组织。
” 汪承业是极精明之人,立刻心领神会,接口道:“林兄弟所言,直指要害!如今铁路声名鹊起,天下瞩目,更有阁老朝廷背书,声望正值顶峰。
此正是顺应时势,成立‘通轨商局’,广纳天下商股,整合资源,大举扩张铁路网的最佳时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错,”林昭郑重点头,手指点在地图上,“‘通轨商局’,须秉持‘官督商办’之原则。
以朝廷之权威为督,以商贾之资本为办,集天下之力,共筑利国利民之铁路网络。
此乃我等下一步行动之关键核心,亦是铁路事业能否真正发扬光大的制度保障!” 就在徐州上下仍沉浸在贯通喜悦与勾画未来宏伟蓝图之际,一骑来自京师的快马,风尘仆仆地再次抵达徐州府衙,带来了张居正的最新指示。
这一次,不再是试探性的旨意或原则性的批准,而是一份措辞严谨、盖着内阁鲜红大印的正式文书: “准在徐州设立‘通轨商局’,统筹规划大明铁路建设事宜。
着徐州知府陈文烛暂领督办大臣,昭铁总办林昭任总工程师暨会办大臣,允其募集商股,勘测线路。
首要之务,乃详加规划徐州至山东临清、徐州至南直隶扬州二线,限期内详拟章程、预算及施工条陈,奏报朝廷,候旨施行。
” 旨意明确,授权清晰,目标具体。
钢铁的动脉已然成功搏动,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而驱动这动脉将新鲜血液泵向帝国四方的强大心脏——“通轨商局”,也终于在时代的呼唤和权力的推动下,应运而生。
站台上庆典的欢呼声犹在耳畔,车轮的轰鸣仍震撼着大地,但所有人都隐隐感觉到,一个更加波澜壮阔、充满机遇也遍布荆棘的时代,正随着那两条绵延至远方、消失在天地交汇处的冰冷钢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呼啸而来。
未来的画卷,正在铁轨的延伸处,缓缓展开。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