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无声的证言
关灯
小
中
大
那三国水浒,单表一表咱徐州城新近发生的奇事!话说那河南、山东,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眼看就是一场滔天大祸!朝廷诸公,心急如焚,奈何漕运断绝,鞭长莫及!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但见一人,挺身而出!谁?正是我徐州府的林昭,林总办!”
他语调抑扬顿挫,将林昭如何忧心灾民,如何力排众议,如何调动那“钢铁神兽”描述得活灵活现。
“……只见那林总办,剑眉星目,面沉似水,当下登上那‘启明号’车头,便如同古之将军,踏上了征讨天灾的战车!但听得‘呜’——!汽笛一声长啸,好似龙吟,震动了九州天地!钢铁车轮,滚滚向前,碾风雷,破迷雾,日夜不息,运那救命的粮秣!这一路,救了多少濒死的生灵?稳了多少即将崩乱的江山社稷?列位客官,您说,这火车,这铁路,它还只是那奇技淫巧吗?不!它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定国安邦的擎天柱石!” 台下听众,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些许文人,无不听得如痴如醉,听到激动处,叫好声、掌声雷动,气氛热烈非凡。
与此同时,一本纸质粗糙、印刷也谈不上精美的话本《轨道侠客传》也开始在市井底层悄然流传。
书中将火车描绘成通晓人性、守护黎民的钢铁神兽,将林昭及其麾下的工匠团队,塑造成掌握着“格物神力”、专为民除害、救民于水火的现代侠客。
这些作品,虽然艺术上粗糙,却饱含着民间最朴素、最直接的情感与想象力,其传播速度与感染力,远胜于官府张贴的枯燥告示和朝廷下发的正式文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它们用一种朝廷大员们看不懂、也无法控制的方式,为铁路,为林昭,为通轨商局,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正名”运动。
铁路的形象,彻底从争议的漩涡中被拉升起来,镀上了一层神圣而温暖的光辉。
这些详尽的、无可辩驳的运输数据,连同这些如同野火般蔓延的民间颂扬之声,通过通轨商局的特殊渠道和陈文烛每一次加急的奏报,源源不断地送达北京,摆放在了内阁的案头,甚至最终,进入了司礼监,呈送御前。
朝堂之上,那些曾经以“劳民伤财”、“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激烈反对铁路的官员,看着那一组组冰冷而强大的数字,听着那来自民间、无法忽视的称颂浪潮,第一次感到了词穷,感到了无力。
事实,是最好的雄辩。
民心,是最高的政治。
在这无声却雷霆万钧的证言面前,一切诋毁与阻挠,都显得那么苍白和可笑。
就连深居紫禁城,对宫外世事所知有限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也在偶然听到身边伺候的小宦官,津津有味地讲述那《轨道侠客传》里“钢铁神兽吐粮救灾”的故事后,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他召来首辅张居正,带着几分孩童般的天真与探究,问道:“先生,宫外传闻,徐州那火车,真如故事里所说,有那般神奇?” 张居正躬身应答,神色一如既往的沉稳恭敬,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陛下,铁路之利,在此次中原大灾之中,展现无遗。
其转运粮秣之速,之巨,活民无数,功效卓着,皆有详实数据为证,非虚言夸饰也。
此乃陛下圣德感召,上天垂怜,降此祥瑞利器,以助我大明江山稳固,黎民安康。
” 皇帝闻言,微微颔首,稚嫩的脸上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思索神情,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那钢铁巨兽的向往。
无声的证言,由钢铁的车轮铸就,由无数获救黎民的口碑传递,由民间蓬勃的文艺创作放大。
它比任何朝堂上的引经据典、慷慨陈词都更具穿透力和说服力。
它彻底扭转了公共舆论,为铁路,也为林昭和他所代表的格物革新力量,赢得了最广泛、最坚实、最难以撼动的民心基础。
肆虐中原的风暴,似乎在这场钢铁与意志的洪流面前,逐渐显露出退却的迹象。
黎明前的至暗时刻,仿佛已被这来自徐州的火车头灯光彻底驱散。
然而,站在这初步胜利的关口,林昭却并无太多喜悦。
他深知,民心的认可固然重要,但那最终的、决定性的政治认可,那来自帝国最高权力中心的正式背书,才是确保铁路事业不再被轻易打断,能够真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关键。
朝堂上的暗流,那些因利益受损而暂时蛰伏的反对势力,绝不会就此甘心。
风暴眼,似乎平静了。
但下一场更大的风暴,又会从何方酝酿,何时袭来?那枚象征着“火轮破晓”时代正式到来的、无可争议的政治印章,究竟何时才能落下?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
“……只见那林总办,剑眉星目,面沉似水,当下登上那‘启明号’车头,便如同古之将军,踏上了征讨天灾的战车!但听得‘呜’——!汽笛一声长啸,好似龙吟,震动了九州天地!钢铁车轮,滚滚向前,碾风雷,破迷雾,日夜不息,运那救命的粮秣!这一路,救了多少濒死的生灵?稳了多少即将崩乱的江山社稷?列位客官,您说,这火车,这铁路,它还只是那奇技淫巧吗?不!它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定国安邦的擎天柱石!” 台下听众,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些许文人,无不听得如痴如醉,听到激动处,叫好声、掌声雷动,气氛热烈非凡。
与此同时,一本纸质粗糙、印刷也谈不上精美的话本《轨道侠客传》也开始在市井底层悄然流传。
书中将火车描绘成通晓人性、守护黎民的钢铁神兽,将林昭及其麾下的工匠团队,塑造成掌握着“格物神力”、专为民除害、救民于水火的现代侠客。
这些作品,虽然艺术上粗糙,却饱含着民间最朴素、最直接的情感与想象力,其传播速度与感染力,远胜于官府张贴的枯燥告示和朝廷下发的正式文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它们用一种朝廷大员们看不懂、也无法控制的方式,为铁路,为林昭,为通轨商局,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正名”运动。
铁路的形象,彻底从争议的漩涡中被拉升起来,镀上了一层神圣而温暖的光辉。
这些详尽的、无可辩驳的运输数据,连同这些如同野火般蔓延的民间颂扬之声,通过通轨商局的特殊渠道和陈文烛每一次加急的奏报,源源不断地送达北京,摆放在了内阁的案头,甚至最终,进入了司礼监,呈送御前。
朝堂之上,那些曾经以“劳民伤财”、“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激烈反对铁路的官员,看着那一组组冰冷而强大的数字,听着那来自民间、无法忽视的称颂浪潮,第一次感到了词穷,感到了无力。
事实,是最好的雄辩。
民心,是最高的政治。
在这无声却雷霆万钧的证言面前,一切诋毁与阻挠,都显得那么苍白和可笑。
就连深居紫禁城,对宫外世事所知有限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也在偶然听到身边伺候的小宦官,津津有味地讲述那《轨道侠客传》里“钢铁神兽吐粮救灾”的故事后,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他召来首辅张居正,带着几分孩童般的天真与探究,问道:“先生,宫外传闻,徐州那火车,真如故事里所说,有那般神奇?” 张居正躬身应答,神色一如既往的沉稳恭敬,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陛下,铁路之利,在此次中原大灾之中,展现无遗。
其转运粮秣之速,之巨,活民无数,功效卓着,皆有详实数据为证,非虚言夸饰也。
此乃陛下圣德感召,上天垂怜,降此祥瑞利器,以助我大明江山稳固,黎民安康。
” 皇帝闻言,微微颔首,稚嫩的脸上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思索神情,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那钢铁巨兽的向往。
无声的证言,由钢铁的车轮铸就,由无数获救黎民的口碑传递,由民间蓬勃的文艺创作放大。
它比任何朝堂上的引经据典、慷慨陈词都更具穿透力和说服力。
它彻底扭转了公共舆论,为铁路,也为林昭和他所代表的格物革新力量,赢得了最广泛、最坚实、最难以撼动的民心基础。
肆虐中原的风暴,似乎在这场钢铁与意志的洪流面前,逐渐显露出退却的迹象。
黎明前的至暗时刻,仿佛已被这来自徐州的火车头灯光彻底驱散。
然而,站在这初步胜利的关口,林昭却并无太多喜悦。
他深知,民心的认可固然重要,但那最终的、决定性的政治认可,那来自帝国最高权力中心的正式背书,才是确保铁路事业不再被轻易打断,能够真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关键。
朝堂上的暗流,那些因利益受损而暂时蛰伏的反对势力,绝不会就此甘心。
风暴眼,似乎平静了。
但下一场更大的风暴,又会从何方酝酿,何时袭来?那枚象征着“火轮破晓”时代正式到来的、无可争议的政治印章,究竟何时才能落下?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