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开路先锋
关灯
小
中
大
时,却被一群手持锄头、棍棒的家丁乡民拦住去路。
为首者,是一位身着朴素儒衫、却手持一根光泽温润鸠杖的老者,正是致仕返乡多年的都察院前御史,周永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站住!”周御史虽年迈,声音却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此片桑林,乃我周族祖产,历经百年,养蚕缫丝,活人无数!乃乡梓风水所系,乡民生计所依!尔等是何人,安敢毁林铺轨,行此断脉绝户之举?!”他手中的鸠杖重重顿地,显示出内心的激愤。
勘测小队长连忙上前,拱手施礼,试图解释《铁路征地补偿章程》,言明会按上等田亩价双倍补偿,并优先雇佣失地乡民参与铁路维护。
“补偿?嗬!”周御史冷笑一声,脸上皱纹如同刀刻,“铜臭之物,岂能抵我百年桑麻?岂能买我乡梓安宁?尔等可知,这铁路一来,轰鸣震动,惊扰地脉,坏我风水,日后若乡里科举不利,人丁不旺,谁人能负其责?这鸠杖,乃先帝隆庆爷所赐,见杖如面君!老夫今日就在此,看谁敢动这桑林一锹土!” 他身后的人群顿时一阵骚动,乡民们脸上混杂着对官府的畏惧和对失去生计的恐慌,情绪明显被煽动起来。
南线,淮安府城。
在一处隐秘的别院花厅内,几名本地大盐商正与淮安府刘通判把酒言欢。
丝竹悠扬,舞姬曼妙,但气氛却并不轻松。
“刘兄,”为首的王姓盐商放下酒杯,肥硕的脸上挤出一丝忧色,“这铁路一旦贯通,听闻自扬州至徐州,不过一日夜!两淮之盐,旬日之间便可运抵北地各镇……这运费大减,盐价必然大跌啊。
我等世代经营,靠着漕运周转,这盐引之利方能维系。
如今这铁路……分明是要釜底抽薪,断我等根基啊!” 另一名盐商接口道:“是啊,通判大人!这林主事风头正劲,背后又有张阁老(张居正)撑腰,我等不敢明面抗衡。
但这路线规划,穿过的都是良田、桑园,能否……能否请通判大人稍作斡旋,令其稍作偏移,绕开些紧要处?哪怕多花些银子打点,我等也心甘情愿。
” 刘通判捻着胡须,目光闪烁,沉吟道:“诸位的心思,本官明白。
只是……这铁路总局势头正猛,林昭圣眷在身,其所行之事,皆冠以‘国策’之名。
此事……难啊。
不过,规划微调,并非没有先例,且容本官寻机探探口风……” 这些来自南北两线的消息,被快马加鞭,送到了林昭疾驰的轨道车上。
车厢内,林昭放下手中的密报,目光投向窗外。
窗外,是不断向后掠过的、正在被铁路强行改变的风景——新翻的泥土、裸露的岩层、被截断的溪流、远处若隐若现的村庄。
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清晰地映出这壮阔景象背后,那盘根错节的旧利益网络,以及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碰撞。
他沉默片刻,指节在铺着地图的小几上轻轻敲击了几下,随即抬头,对恭候在旁的书记官平静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仿佛钢铁碰撞: “传令。
” “一,鱼台段。
着山东分段督办,持《征地章程》全文,再赴周家庄。
告知周御史及乡民,补偿按章程所列上上等桑园价,三倍给付。
若其再以风水、鸠杖阻挠,即刻飞书京城,请陈都御史(陈文烛,已升任都察院要职)以都察院名义,行文申饬其‘罔顾国策,煽惑乡里’,并将此事刊载于《京报》,公之于众。
” “二,淮安府。
以铁路总局名义,正式行文回复刘通判:铁路规划,乃经工部、内阁审议,陛下朱批钦定,关乎国家财政、边防大计,绝非寻常土木。
路线走向,不容私议,更不容更改。
望其恪尽职守,协助工程,勿生他念。
” “三,通令各分段护路营,即日起,加强沿线,尤其是料场、仓库、桥梁工地之巡查守卫。
增派暗哨,严查出入人等。
凡形迹可疑、煽动丁夫、破坏物料者,一经发现,无论背景,立即锁拿,严惩不贷!” 命令一条条发出,清晰而冰冷。
林昭知道,脚下的路每向前延伸一尺,他所面临的阻力就增大一分。
这阻力,来自百年的桑麻,来自千年的盐利,来自盘踞在旧有漕运、土地利益链条上的庞大集团,更来自那些固守“祖宗成法”和“风水龙脉”的陈旧观念。
开路先锋,斩开的不仅仅是自然的荆棘与荒野,更是这层层叠叠、盘根错节的旧利益罗网。
而他也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他亲手铺下的每一条钢轨,在编织着一张驱动帝国前行的巨网的同时,也正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这股新兴的钢铁力量,更深、更紧地织入了帝国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危机四伏的罗网中心。
轨道车依旧在轰鸣前行,车窗外,夕阳正将天边染成一片壮烈的血红,映照着大地上那条初具雏形的钢铁轨迹,仿佛预示着前路,注定与铁、火、血、汗交织,难以平坦。
(本章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
为首者,是一位身着朴素儒衫、却手持一根光泽温润鸠杖的老者,正是致仕返乡多年的都察院前御史,周永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站住!”周御史虽年迈,声音却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此片桑林,乃我周族祖产,历经百年,养蚕缫丝,活人无数!乃乡梓风水所系,乡民生计所依!尔等是何人,安敢毁林铺轨,行此断脉绝户之举?!”他手中的鸠杖重重顿地,显示出内心的激愤。
勘测小队长连忙上前,拱手施礼,试图解释《铁路征地补偿章程》,言明会按上等田亩价双倍补偿,并优先雇佣失地乡民参与铁路维护。
“补偿?嗬!”周御史冷笑一声,脸上皱纹如同刀刻,“铜臭之物,岂能抵我百年桑麻?岂能买我乡梓安宁?尔等可知,这铁路一来,轰鸣震动,惊扰地脉,坏我风水,日后若乡里科举不利,人丁不旺,谁人能负其责?这鸠杖,乃先帝隆庆爷所赐,见杖如面君!老夫今日就在此,看谁敢动这桑林一锹土!” 他身后的人群顿时一阵骚动,乡民们脸上混杂着对官府的畏惧和对失去生计的恐慌,情绪明显被煽动起来。
南线,淮安府城。
在一处隐秘的别院花厅内,几名本地大盐商正与淮安府刘通判把酒言欢。
丝竹悠扬,舞姬曼妙,但气氛却并不轻松。
“刘兄,”为首的王姓盐商放下酒杯,肥硕的脸上挤出一丝忧色,“这铁路一旦贯通,听闻自扬州至徐州,不过一日夜!两淮之盐,旬日之间便可运抵北地各镇……这运费大减,盐价必然大跌啊。
我等世代经营,靠着漕运周转,这盐引之利方能维系。
如今这铁路……分明是要釜底抽薪,断我等根基啊!” 另一名盐商接口道:“是啊,通判大人!这林主事风头正劲,背后又有张阁老(张居正)撑腰,我等不敢明面抗衡。
但这路线规划,穿过的都是良田、桑园,能否……能否请通判大人稍作斡旋,令其稍作偏移,绕开些紧要处?哪怕多花些银子打点,我等也心甘情愿。
” 刘通判捻着胡须,目光闪烁,沉吟道:“诸位的心思,本官明白。
只是……这铁路总局势头正猛,林昭圣眷在身,其所行之事,皆冠以‘国策’之名。
此事……难啊。
不过,规划微调,并非没有先例,且容本官寻机探探口风……” 这些来自南北两线的消息,被快马加鞭,送到了林昭疾驰的轨道车上。
车厢内,林昭放下手中的密报,目光投向窗外。
窗外,是不断向后掠过的、正在被铁路强行改变的风景——新翻的泥土、裸露的岩层、被截断的溪流、远处若隐若现的村庄。
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清晰地映出这壮阔景象背后,那盘根错节的旧利益网络,以及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碰撞。
他沉默片刻,指节在铺着地图的小几上轻轻敲击了几下,随即抬头,对恭候在旁的书记官平静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仿佛钢铁碰撞: “传令。
” “一,鱼台段。
着山东分段督办,持《征地章程》全文,再赴周家庄。
告知周御史及乡民,补偿按章程所列上上等桑园价,三倍给付。
若其再以风水、鸠杖阻挠,即刻飞书京城,请陈都御史(陈文烛,已升任都察院要职)以都察院名义,行文申饬其‘罔顾国策,煽惑乡里’,并将此事刊载于《京报》,公之于众。
” “二,淮安府。
以铁路总局名义,正式行文回复刘通判:铁路规划,乃经工部、内阁审议,陛下朱批钦定,关乎国家财政、边防大计,绝非寻常土木。
路线走向,不容私议,更不容更改。
望其恪尽职守,协助工程,勿生他念。
” “三,通令各分段护路营,即日起,加强沿线,尤其是料场、仓库、桥梁工地之巡查守卫。
增派暗哨,严查出入人等。
凡形迹可疑、煽动丁夫、破坏物料者,一经发现,无论背景,立即锁拿,严惩不贷!” 命令一条条发出,清晰而冰冷。
林昭知道,脚下的路每向前延伸一尺,他所面临的阻力就增大一分。
这阻力,来自百年的桑麻,来自千年的盐利,来自盘踞在旧有漕运、土地利益链条上的庞大集团,更来自那些固守“祖宗成法”和“风水龙脉”的陈旧观念。
开路先锋,斩开的不仅仅是自然的荆棘与荒野,更是这层层叠叠、盘根错节的旧利益罗网。
而他也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他亲手铺下的每一条钢轨,在编织着一张驱动帝国前行的巨网的同时,也正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这股新兴的钢铁力量,更深、更紧地织入了帝国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危机四伏的罗网中心。
轨道车依旧在轰鸣前行,车窗外,夕阳正将天边染成一片壮烈的血红,映照着大地上那条初具雏形的钢铁轨迹,仿佛预示着前路,注定与铁、火、血、汗交织,难以平坦。
(本章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